蒴类植物图片(常见的蒴果植物)
1. 常见的蒴果植物
1、凤仙花
花卉中“急性子”的典型代表当属凤仙花,民间直接就叫它“急性子”。当凤仙花纺锤形的蒴果成熟时,只需轻轻一触,或者经风一吹,甚至一只昆虫轻触,就会突然发生“痉挛”。部分果实扭曲的力量使得5片果瓣突然开裂,然后只听“啪”的一声,藏在里面的种子好像子弹一般瞬间弹射出1米多远
2、酢浆草
成熟时,只要在其蒴果底部轻轻一捏,果壳即卷缩将种子弹出,抛射至远处。
3、喷瓜
喷瓜的果实成熟之后,种子会在黏液的压力下连同浆汁一同喷射到6米开外。是欧洲南部有一种植物
4、沙箱树
当沙箱树成熟开裂时,能把种子弹出10多米远,同时发出“啪啪啪”的巨响。
2. 常见的蒴果植物有哪些
实际上,植物本身能传播种子的很少,大部分植物种子都是借助外力进行传播的,如风传播、动物传播、水传播和弹力传播。风传播是最为广泛普遍的,如杨树柳树蒲公英等等。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有苍耳,牛膝子等,还有的植物是果实成熟后,自己裂开蹦出种子的,比如豌豆,芝麻,菜籽等。
种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种子的形成使幼小的孢子体胚珠得到母体的保护,并像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
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植物的系统发育过程中种子植物能够代替蕨类植物取得优势地位。以上为植物学意义种子,而非生产上的种子,生产上的种子不仅包括前面的植物学种子,还包括植物可用作繁殖的器官和人造种子.
实际上,植物本身能传播种子的很少,大部分植物种子都是借助外力进行传播的。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如:自体传播、风力传播、水力传播、鸟类传播、哺乳动物传播、昆虫传播等。最主要是昆虫传播(虫媒花)、风力传播(风媒花)
1、自体传播
所谓的自体传播,就是靠植物体本身传播,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果实或种子本身具有重量,成熟后,果实 或种子会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例如毛柿及大叶山榄;而有些蒴果及角果,果实成熟开裂之际会产生弹射的力量,将种子弹射出去,例如乌心石。自体传播种子的散布距离有限,但部份自体传播的种子,在掉落地面后,会有二次传播的现象发生,鸟类、蚂蚁、哺乳动物都是可能的二次传播者。
2、风力传播
有些种子会长出形状如絮或羽毛状的附属物,乘风飞行。具有羽毛状附属物的种子大多为草本植物,例如菊科的黄鹌菜,木本植物则有柳树及木棉等。另外有些细小的种子,它的表面积与重量的相对比例较大,种子因此能够随风飘散,像兰科的种子。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时冠毛展开,像一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散播远方。
3、水传播
靠水传播的种子其表面蜡质不沾水(如睡莲)、果皮含有气室、比重较水低,可以浮在水面上,经由溪流或是洋流传播。此类种子的种皮常具有丰厚的纤维质,可防止种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烂或下沉,海滨植物,如棋盘脚、莲叶桐及榄仁,就具有典型靠水传播的种子。
4、鸟传播
鸟类传播的种子,大部份都是肉质的果实,例如浆果、核果及隐花果。鸟类啄食樟科植物的种子后将种子吐出。果实被采食后,种子经过消化道后随意排泄。靠鸟类传播种子的植物是比较先进的一群,因鸟类传播种子的距离是所有方式中最远的。
5、蚂蚁传播
蚂蚁在种子传播上,通常扮演二次传播者的角色。有些鸟类摄食、传播种子,但并没有全部消耗掉所有的养份,掉在地上的种子,其表面上还有残存的一些养分可供蚂蚁摄食,这个时候蚂蚁就成了二手传播者。上述现象亦发生在自体传播或哺乳动物传播之种子。
6、哺乳动物传播
哺乳动物的传播,大部份都是属於一些中、大型的肉质果或乾果。一般而言,哺乳动物的体型比较大,食物的需要量大,故会选择一些大型的果实。譬如说:猕猴喜爱摄食毛柿及芭蕉的果实,也帮助这些植物进行传播。
种子成熟时大部分会自动掉落植物的附近,其生长的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它们就会利用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3. 常见植物果实
角果形长似角。由两心皮组成的雌蕊,子房1室,后来由心皮边缘合生处生出隔膜,将子房分为假2室,此隔膜称假隔膜,果实成熟后,果皮从两边开裂,成两片并脱落,只留下假隔膜,种子附于其上。这种果实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
荚果是由单心皮子房发育的果实。成熟后果皮沿腹缝线和背缝线裂开。荚果的果皮裂成两片,少数荚果成熟时不开裂,如花生、皂荚。有的荚果如含羞草、国槐,荚果在种子之间缢缩成节,使整个果实成念珠状,叫节荚,也是不开裂的。荚果是豆科植物特有的果实。
4. 蒴类植物的特点
桉树(Eucalyptu srobusta Smith)又称尤加利树,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常绿高大乔木,约六百余种。常绿植物,一年内有周期性的枯叶脱落的现象,大多品种是高大乔木,少数是小乔木,呈灌木状的很少。树冠形状有尖塔形、多枝形和垂枝形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桉树门被子植物门别名白柴油树(潮汕)、莽树(南澳)、有加利(尤加利)、大叶桉树等
中国科协权威合作机构
中国科协主办科普信息化平台
形态特征
密荫大乔木,高20米;树皮宿存,深褐色,厚2厘米,稍软松,有不规则斜裂沟;嫩枝有棱。
幼态叶对生,叶片厚革质,卵形,长11厘米,宽达7厘米,有柄;成熟叶卵状披针形,厚革质,不等侧,长8-17厘米,宽3-7厘米,侧脉多而明显,以80度开角缓斜走向边缘,两面均有腺点,边脉离边缘1-1.5毫米;叶柄长1.5-2.5厘米。
桉树
伞形花序粗大,有花4-8朵,总梗压扁,长2.5厘米以内;花梗短、长不过4毫米,有时较长,粗而扁平;花蕾长1.4-2厘米,宽7-10毫米;蒴管半球形或倒圆锥形,长7-9毫米,宽6-8毫米;帽状体约与萼管同长,先端收缩成喙;雄蕊长1-1.2厘米,花药椭圆形,纵裂。
蒴果卵状壶形,长1-1.5厘米,上半部略收缩,蒴口稍扩大,果瓣3-4,深藏于萼管内。花期4-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平原、山坡和路旁。全年可采叶。中国南部和西南部都有栽培。树干高,根系发达,蒸腾作用也大,号称抽水机,容易造成土壤沙化,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一般能生长在年降水量500毫米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生长较好。
适生于酸性的红壤、黄壤和土层深厚的冲积土,但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好的地方生长良好。主根深,抗风力强。多数根颈有木瘤,有贮藏养分和萌芽更新的作用。一般造林后3~4年即可开花结果。
分布范围
桉树原产地绝大多数生长在澳洲大陆,少部分生长于邻近的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19世纪引种至世界各地,截至2012年,有96个国家或地区有栽培。主要分布中心在大洋洲,在中国的福建、广西、广东、云南和四川等地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桉树种类多、适应性强、用途广。它的生长环境很广,从热带到温带,有耐﹣18℃的二色桉、冈尼桉及耐﹣22℃的雪桉。从滨海到内地,从平原到高山(海拔2000m),年降水量250-4000mm的地区都可生长。其体形变化也大,包括世界罕见的树高百米的大树,也有矮小并多干丛生的灌木,还有一些既耐干旱又耐水淹的树种。
物种分类
有干旱硬叶乔木林类型、湿润硬叶乔木类型、稀树草原类型、干旱硬叶乔木类型、高山草甸类型。
桉树种类繁多,有522种和150个变种。可种植的有蓝桉、直干蓝桉、
柠檬桉、大叶桉及观叶型铜钱桉5种。
生长繁殖
繁殖方法
用播种、嫁接、扦插和茎尖组织培养等方法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
通常是以人工为主,机械化整地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对整地效率、效果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也对桉树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消除杂草的过程中也消灭了不少有益生物。整地能够改善土壤的理化特性,让土壤变的通透,有效的清除杂草,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整地效果尤为明显。在幼林阶段,整地可以增加土壤肥料的转换率,减少根系生长阻力,从而提高幼苗的生长速度。
挖坑
栽植密度对桉树的最终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挖坑则决定了最终栽培密度。在挖坑时,要根据速生桉树的种植年限和品种生长特性来决定挖坑间距,保证桉树在生长中具有合理的通透性,还要避免因栽植密度过小而浪费土壤肥力。通常,挖坑密度可为行株距3m×2m,挖坑规格为1250px×1250px×1000px,品字形排列。此外,还要防止挖坑造成水土流失,做到先整地,后挖坑,且坑底深度应深于1000px。
施肥
速生桉树生长速度快,对肥料的需求也较高,因此,合理施肥对提高桉树生长速度十分关键。在施肥时,一定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在满足桉树生长的前提下追求最小的肥料使用量。因此,在研究施肥技术时不但要研究施肥具体方法,还要确定植株所需肥料。
首先,要重视基肥使用,基肥通常是发酵后的城市生活垃圾或厩肥,这些肥料具有缓释性,因此可在种植前1个月施肥,在回填土时还可以穴施的方式将铵磷钾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人。需要注意的是,幼苗期的桉树根系比较脆弱,要避免肥料直接接触幼苗根系,导致烧根。速生桉树前3年需要的肥力较多,可在首次施肥后40天进行首次追肥,若前期施肥中含氮量较多,则可适当延后首次追肥时间。以后的追肥要依据桉树长势,尤其是树冠郁闭程度来决定追肥时机与追肥量。此外,为避免林间杂草争夺肥力,须进行及时的除草作业。
种植
在整地并实施基肥后,要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春季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桉树树苗成活率较高,是较为理想的造林时间。在种植时,首先要选择健壮的幼苗,并进行防病、防虫处理,保持幼苗湿润,在种植时做到脱袋、深栽、压实。其后,应根据桉树树苗的成活率进行补栽。
培育
按树苗在栽植成功后的3~6个月内,长势还较弱,为保证幼苗能有充足的光照和养分,要注意清除杂草,避免其与树苗竞争生长元素,且春季正是杂草生长旺季,除草是必须工作。同时,为保证土壤肥力的释放,还要进行松土作业,在作业时应注意与树苗根部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伤害根部末端。
防治方法
病虫防治
防病害
焦枯病、青枯病、茎腐病、灰霉病是速生桉树的常见病害。
焦枯病主要表现为健康组织与病斑的交界处存在灰绿色水渍,叶片快干枯掉落。青枯病可发生于速生桉树的整个成长周期,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部叶片呈失水状萎蔫、干枯、下垂,几天内即会枯死。茎腐病的表现为植株茎基部出现白色水渍状病斑,随后变成褐色,黑色。灰霉病的表现为植株表面形成真菌霉状物。速生桉树的病害的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首先要在种植过程中进行彻底消毒,防治病菌随苗木被带入,还应保持种植区排水系统的正常,切断病菌传播途径。还应注意合理施肥。此外,还可选择波尔多液、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剂杀菌。
防虫害
土栖白蚁是速生桉树常见的虫害,通常发生在幼林阶段,白蚁首先危害幼株根茎,再转向地表和地上并沿表土剥食主根与倒根,最终使幼苗无法输送营养而死。蚁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药饵诱杀。在造林时,可在穴中放置3~4g克百威,与土壤基肥混合填穴,每667m2可用药0.35kg。在造林后,可将2g克百威放置于距树兜距离5m处,每667mz用药0.22kg,用药时应注意避免药粉接触树苗导致发生药害。速生桉树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树种之一,合理的栽培技术对提高桉树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速生桉树种植与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其最终产量,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并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能达到快速增产的目的。
防杂草
人工铺设5丝厚的1m2黑薄膜铺好后将四周边缘用泥土压好,以风吹不开为准。或使用更薄的农地膜(1×1或1.5×1.5),建议使用1.2~1.5米宽的农膜成带状铺设比较省工省时。据测算:1m2黑薄膜(不可降解)每株的成本为0.35元;使用农地膜(可降解)每株的价格为0.16元,寿命一般都可达到10~12个月。使用农地膜这种方法在使用范围内一年内无须除草,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温、保水、防虫的作用
5. 具有蒴果的草本植物
桔梗科、桔梗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因官津属桔梗科、桔梗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茎高120厘米,通常无毛,偶密被短毛,不分枝,极少上部分枝;叶片卵形,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7厘米,宽3.5厘米,基部宽楔形至圆钝,顶端急尖,上面无毛而绿色,下面常无毛而有白粉;花单朵顶生,或数朵集成假总状花序,或有花序分枝而集成圆锥花序;花萼筒部半圆球状或圆球状倒锥形,被白粉,裂片三角形;花冠大,长4.0厘米,为紫色;蒴果球状。
6. 蒴果是什么
单果
一朵花中只有一个雌蕊发育成的果实称为单果。又可以分为肉质果和干果两类。
肉质果果实成熟后肉质多汁,依果实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浆果
外果皮薄,中果皮、内果皮均为肉质化并充满汁液,如忍冬、葡萄等。
2.核果
由一至数心皮组成的雌蕊发育而来,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内果皮坚硬,如桃、李等。
3.柑果
由复雌蕊形成,外果皮革质,中果皮疏松,分布有维管束,内果皮膜质分为若干室,向内生出许多汁囊,是食用的主要部分,如柑橘、柚等。为芸香科植物特有。
4.梨果
由花筒与下位子房愈合发育而成的假果,花筒形成的果壁与外果皮及中果皮均为肉质化,内果皮纸质化或革质化,如梨和苹果。
5.瓠果
由具侧膜胎座的下位子房发育而成的假果,花托和外果皮结合为坚硬的果壁,中果皮和内果皮肉质,胎座很发达,如南瓜,西瓜等,为葫芦科植物所特有。
干果果实成熟后,果皮干燥,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荚果
由单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成熟时,沿腹缝线和背缝线开裂,如大豆,蚕豆等。也有不开裂的,还有其他开裂方式的。荚果为豆科植物所特有。
2.蓇葖果
由单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成熟时,仅沿一个缝线开裂,如梧桐,牡丹等。
3.角果
两心皮组成,具假隔膜,成熟时从两腹缝线裂开。有长角果和短角果之分,如萝卜,油菜是长角果;茅菜、独行菜是短角果。角果为十字花科植物所特有。
4.蒴果
由复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成熟时有各种裂开方式,如棉花,蓖麻等。
5.瘦果
果皮与种皮易分离,含一粒种子,如向日葵。
6.颖果
果皮与种皮合生,不易分离,含一粒种子,如小麦、玉米等,颖果为禾本科植物所特有。
7.翅果
果皮向外延伸成翅,有利于果实传播,如榆、臭椿等。
8.坚果
果皮坚硬。内含一粒种子,如板栗。
9.分果
由两个以上的心皮构成,各室含一粒种子,如胡萝卜等。
聚合果
指由花内若干离生心皮雌蕊聚生在花托上,发育而成的果实,每一离生雌蕊形成一单果,根据聚合果中单果的种类,又可分为聚合瘦果如草莓,聚合核果如悬钩子,聚合蓇葖果如八角,聚合坚果如莲。
菊花果
由整个花序发育而成的果实,如桑葚、凤梨、无花果等。
久久花店版权声明: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