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菊科与兰科的特征差异(菊科和兰科哪个大)
1. 菊科和兰科哪个大
是菊科。由于本科在结构上、繁殖上的种种特点,如萼片变成冠毛、刺毛,有利于果实远距离传播;部分种类具块茎、块根、匍匐茎或根状茎,有利于营养繁殖的进行;此外,花序的构造和虫媒传粉的高度适应等等,促使它很快的发展与分化,从而达到属、种数和个体数均跃居现今被子植物之冠。
2. 菊科和兰科哪个大些
植物三大科第一科豆科,第二科被子植物中继兰科和菊科。
3. 菊科是最大的科吗
不是的。菊苣是菊科植物。
而巨菌草是多年生禾本科直立丛生型植物,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这是一种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的高产优质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强,产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直立、丛生,根系发达。茎粗可达3.5厘米,节间长9~15厘米,15个有效的分蘖,每节着生一个腋芽,并由叶片包裹,叶片互生,长60~132厘米,叶片宽3.5~6厘米,8个月共生长35片叶。株高最高的达7.08米,50个节,株重达3.25公斤,每公顷产鲜草达521.6吨。是牛、羊、鸡、猪、鹅、兔、驴等食草性动物的优质饲料。
4. 菊科和兰科适应进化的特征
世界上的七大洲中,只有南极洲没有兰科植物。
兰科是仅次于菊科的一个大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 全世界约有700属20000~35000种, 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
5. 菊科亚科区别
是艾草。
艾草,因为它独有的清香及药用价值,被用作青团的主要制作原料之一。清明期间,村里的小路旁、山脚的土堆边,处处都是这嫩绿嫩绿的野生艾草。清明前的艾草更加鲜嫩,用作青团原料更是清香。
艾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物,菊科管状花亚科蒿属,它在菊科之下,却不似菊花绽放花朵,颜色艳丽,它只有一股子特别的清香发自茎叶间。艾草的别名也有很多,萧茅、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
6. 兰科仅次于菊科
菊科比兰科大。
菊科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可谓植物界中的世界冠军。菊科是被子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约1000属,25000种~30000种,中国有200余属,2000余种。同时菊科植物也是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无论是从炎热的热带、水热充沛的亚热带到冬季严寒的寒温带,还是从海拔为零的黄浦江边到海拔达5000米的青藏高原,都有菊科植物分布。
兰科是仅次于菊科的一个大科,是单子叶植物中的第一大科。
7. 菊科和兰科哪个大一点
菊科是被子植物最大的一个科。约有900多属,3 万余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160多属,2000余种。
菊科的主要形态特征:草本,有的具乳汁。单叶,多互生,无托叶。头状花序,花序基部有多数总苞片;花多两性,少单性或中性。萼片5,变为冠毛或鳞片,花冠裂片5或3;花有辐射对称的管状花和两侧对称的舌状花;另含有钟状花冠等。雄蕊5个,聚药雄蕊;二心皮构成子房,柱头2,下位子房。果为瘦果。
2、兰科Orchidaceae. 多年生草本,陆生、腐生或附生,常有根状茎或块茎。约500属,17000 种左右,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约有140多属,1000多种 。
识别特征:多年生草本。单叶互生,常排成2列,基部具抱茎的叶鞘。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被片6,2轮,外轮萼片3(中萼片和侧萼片),花瓣状,内轮两侧的2片称花瓣,中央的1片特化为唇瓣;雄蕊和花柱、柱头合生成合蕊柱;雌蕊由3心皮合生,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柱头3,常2个能育。蒴果,种子极小而多,无胚乳。
3、豆科(Fabaceae)是被子植物中继兰科和菊科之后的第三大科,全世界约有42族、634属、17834种(Zhu, 2004)。中国有豆科植物33族、169属、1518种。
豆科形态特征:叶常为羽状复叶,叶柄基部有叶枕,具托叶。叶除羽状复叶外,也有三出复叶或单叶。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通常为5枚,多为合生,花冠多为蝶形雄蕊10个,9个花丝连合,一个分离,呈二体。心皮1个,上位子房1室,常具多个胚珠,果为荚果。
8. 为什么菊科是第一大科
菊科,为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的一个科,该科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是双子叶植物的第一大科。广布全世界,热带较少。我国约200余属,2000多种,全国都有分布。根据头状花序花冠类型的不同、乳状汁的有无,通常可分成两个亚科:筒状花亚科和舌状花亚科。
9. 兰科包括哪些
云南约有兰科植物1150种,是我国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省份。其次是广西有兰科植物约460种,以及西藏、四川、贵州、海南、台湾等,这些地区包含了中国90%以上的兰科植物。
兰科植物是被子植物的最大科之一,以艳丽多彩、左右强烈对称的花及为数众多的粉末状的种子而著称。全世界约有兰科植物800余属2.75万余种,广泛分布于两极和极干旱荒漠以外的各种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热带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中国是世界上兰科植物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有记载的中国兰科植物共计447属,1723种,具有从原始到高级的一系列进化群。
10. 兰花属于兰科吗
导致兰草“黑尖”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因素引起的焦尖
1.湿度太低:兰叶焦尖与水分供应密切相关,尤其是蕙兰叶片较长,如水分供应不上势必引起兰叶焦尖。兰叶的水分供应一是靠根部输送,二是从空气中吸收。因此兰花的焦尖的原因,除盆土过分干燥外,与空气湿度过低有很大关系。空气中如果湿度太低,过于干燥,而引起兰株蒸腾作用加强,兰叶水分供需失衡致使兰叶焦尖。一般说来室内养兰空气湿度较大,兰叶焦尖情况不严重,而室外养兰由于空气湿度难以控制,兰叶焦尖的情况就要严重些。
2.气候骤变:以2007年为例,人们刚将兰花从湿度较高的兰房搬出,即遇到了数十年一遇的干旱,河流干涸见底,空气湿度极底,因而兰花焦尖情况较为严重。梅雨季节来得虽晚,但时间却很长,达50天左右,久不见阳的兰叶既薄又软,刚出梅雨季节随即遇上高温烈日,于是焦尖情况愈加严重。
3.空气污染:临近污水区、工业区,或有人在兰苑附近焚烧有害物质,致使空气中弥漫了有害气体危害兰叶而引起焦尖。
以上原因,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就能判断,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变,兰草也会慢慢自己恢复,不需要太在意。
二、管理原因导致的“黑尖”
1.浇水多了的黑尖:水害伤苗,浇水太勤,引起烂根导致黑尖。在盆土干燥后,黑尖会消退成枯萎的干尖,紧邻着的,是绿色的叶肉,即:干尖与绿色叶肉的临界处,无分界线。
2.肥过大导致的黑尖,在盆土干燥后,黑尖会消退成枯萎的干尖,但是与绿色的叶肉的临界处,有一条黑色的分界线,永远不会消退。注意:就算从不上肥,但是植料中的天然养分构成的肥分,依旧可以导致肥大,从而产生叶子尖端的黑道分界线。 这道黑色的分界线,用来区分,到底是水大,还是肥大。肥害伤叶:根系施肥时肥料浓度太大,次数太频繁,致使兰根焦黑,继而造成兰叶焦尖。
3.水少了,老叶整片枯黄。因此,新手第一次养兰(假设,兰根健康,植料充分腐熟),第一次浇水后,就不必再浇水了,直接等到老叶发黄 —— 触发三定律中的缺水标志。此时,记录与第一次浇水的间隔天数,这就是最大的浇水间隔。之后,按此最大浇水间隔(可以稍微提前/滞后浮动几天)浇水,即可养出没有黑尖焦尖的绿油油,商业出口级别的兰花。
找到了原因,接下来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就可以了!
通风:养兰通风很重要,兰花最初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习惯了野外的气候,因此我们在家也要尽量为它创造跟原生环境差不多的环境才好。比如通风,适宜的通风即可。
导致兰花发生叶子发黑的原因,分别有:自然原因引起的叶子发黑、管理不当引起的叶子发黑、病菌感染引起的叶子发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