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花卉(中国的花卉文化)
1. 中国的花卉文化
1.中国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中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3.篆刻印章
篆刻印章起源于殷商时代,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的结合,是用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可分为周玺印、秦汉官印等多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4.中国结
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
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延续至清朝中国结才真正成为了盛传于民间的艺术。 当代多用来装饰室内、亲友间的馈赠礼物及个人的随身饰物。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
中国结中,有:双钱结、纽扣结、琵琶结、团锦结、十字结、吉祥结、万字结、盘长结、藻井结、双联结、锦囊结等多种结式。
5.京戏脸谱
脸谱,是汉族传统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其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6.皮影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
7.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导向的技术应用,是一门包含武术与武德的传统学系,是带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传统教育在于言传、身敎。文在言传,武在身敎。身体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则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武化,是身体力行的敎化过程。
8.秦砖汉瓦
所谓“秦砖汉瓦”是说明这一时期建筑装饰的辉煌,汉代瓦当以动物装饰最为优秀,除了造型完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外,兔、鹿、牛、马也是品种繁多;秦代瓦当以莲纹、葵纹、云纹最多;秦宫遗址出土的巨型瓦当饰以动物变形图案,与铜器、玉器风格相近。被称为“四神瓦当”。
9.兵马俑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已有2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10.桃花扇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重大事件均属真实,只在一些细节上作了艺术加工。以男女情事来写国家兴亡,是此剧的一大特色。该剧作问世三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多个剧种,频频上演。
11.景泰蓝
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 璨的明珠。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让人赞叹她那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
12.玉雕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商周时期 ,制玉成为一种专业,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2008年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
13.中国漆器
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它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人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日本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14.红灯笼(宫灯纱灯)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15.木版水印
中国画种之一。指在木板上的绘画,这种木板画的木板可以类当墙壁,故又可归于壁画中。另有一种“木简画”,是绘于木简上的,也可以属木板画。如近代在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古时称“居延”地发现大量的木板画,如一木板上用墨绘的一人执鞭赶马图,另一幅写意《白虎图》。从这二幅图可以看出木板画线条较简劲,笔致粗放较生动。
16.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2017年11月,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7.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18.汉代竹简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
19.茶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可以找到证据显示,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20.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1.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
文房四宝,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典出:“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玩君与予”。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洮砚(现甘肃省卓尼县)、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歙砚(现安徽歙县)。
22.竖排线装书
线装,也称古线装。有人认为,汉代已有线装书在书市出售。其实,汉代有书市,但没有线装书。 我国古代的纸本书,经历了卷轴和册页两个阶段。卷轴由卷、轴、缥、带组装成。汉、唐代只有这种卷轴形式的书。今天我们看到挂在墙上的轴画、书法,仍是卷轴装的遗风。晚唐以后,卷轴书向册页书过渡,其装订方法又有多种多样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轻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到了明代才正式出现了线装本的册页书。其中不少古旧线装书,可视之为文物,非常珍贵。
23.剪纸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4.风筝
25.佛
佛教发源於印度,其後能在中国弘传生根,便是透过经典的翻译。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叶,译经事业由初创到隆盛,历八百年之久。宋元以降,虽有译经,却只有补馀或重译而已。中国佛教译经事业的历时久远,可说是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大业,而所译经论卷帙的庞复,诚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26.道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27.儒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广大的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孔子早已是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孔子,孔子的思想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28.阴阳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道家哲学。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
2. 中国的花卉文化的自然属性与人文精神
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创作理念与法则:
东方人性情稳重内向、委婉含蓄,艺术境界寓意隐含,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故在插花的创创作理念与法则上,其特点与风格可以用真、善、美、圣这四个字来加以概括。
东方人采用写实、写意或二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花卉的姿态美、布局美、色彩美和意境美,是一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艺术美。她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
3. 中国的花卉文化是什么
国花是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花卉。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国花代表一个国家的气质,人民的品格,反映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是国民人格美德的精华,象征着民族的团结精神,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的国花应该与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和遗产相联系。通过一个国家的国花也能看出该国的文化底蕴及历史。国花对提升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以及维护国家的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均有自己的国花,每个国家的国花都含有独特和深切的寓意,这些拥有国花的国家也并非是独有和单一的,有一国数花及一花数国的状况。
中国基于经济繁荣及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景,部分人大代表提议,经人大责成农业部中国花卉协会具体承办、落实,最后评选出二套国花候选方案:一是一国一花,即牡丹;二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尚待全国人大决定。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林业网、中国花卉协会网站和“中国花卉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征求对中国国花的意向。广大公众对国花高度关注,积极踊跃参与,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投票结果牡丹胜出,得票高达79.71%
牡丹是中国国花。花期4-5月。早晨7点开,牡丹由野生变家种后,因环境条件变化及人工不断地选育和栽培,除花色、花型、花期早晚有变异外,而且在株的形态、根的长短、粗细、叶的色泽、形状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异。
地域不同,时间也会相应变化。
4. 中国的花卉文化发展历史
花文化无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困此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随看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兴衰而起落。中国花文化从一出现起,就深受中国绘画,书法,文学,艺术,造园工艺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并随之而发展,所以中国花文化是在浓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也是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有看密切的关系,与历史上儒、道、佛、诸家思想密不可分。
从考古遗迹中证实,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里,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远古祖先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树木引入生活中来,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甚至染上漂亮的色彩,用来美化生活,这可能就是中国花文化的最早表现形式。到新石器时代(距今上万年以前〕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当时花以实用和美化相结合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5. 中国的花卉文化的体现
世称花卉乃天地之至美,诗词属文艺之至善。“花”是历代文学中至为重要的意象。中国的咏花诗词极为丰富,是花与文学结合的举世典范。中国的花卉诗词独具特色,为世界其它咏花文学无可比拟。
中国的花卉诗词,在描绘花卉形色姿影之美上,极尽所能,而且基于此上,更着力于发掘花卉内涵的精神品格,显示出中华文化深刻厚重的底蕴。梅、兰、竹、菊,花卉之高品,百代称颂;牡丹之富贵,桃李之美艳,尤受世人之青睐。李白挥笔而就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令牡丹国色天香的绝代风华跃然纸上。
花有花品,人有人品。花卉诗词赞美花卉为自然至美,以人品美德为参照,而人品美德又以花卉“比德”,二者相得益彰。自然美与心灵美融合为一,成为人们追求完美人格之参照。咏梅之凌寒傲雪,咏菊之霜中独立,咏荷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咏竹之虚怀劲节,兰之不因无人而不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规范都在这些名花上得到了突出的彰显。林逋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高格韵致写极写尽。
中国的花卉诗词融赋、比、兴等多种艺术创作手法于创作之中,涌现出异彩纷呈,彪炳千秋的无数佳作。既状花卉之美,又寄意抒怀,针砭时弊,达臻绝佳境界。诗人既赋花卉,又标举自身品德,如苏轼笔下的海棠:“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雨中有泪更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海棠花,本是高雅不凡、妩媚娇艳之“花中仙子”,而苏轼笔下的海棠,已非供人赏玩之物,而是傲立群芳、孤高绝俗的意象,诗人既赋特定环境之花,又表述了诗人自身之品格。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屈原以兰蕙喻己,陶潜以菊自况,周敦颐以莲寓志,郑板桥以竹寄意,以及圣人孔子喻兰以自律……凡此种种,都是中华民族的至美心灵和高尚情怀的绝佳呈现。
6. 中国的花卉文化的具体体现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中,玉兰园遵循海派园林风格,体现海派文化,突出生态崇明理念。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即将在中国上海崇明区举办,举办时间为2021年5月21日到7月2日。这是一个花卉的盛世,是花卉届的奥林匹克,是一个展示我们国家花卉事业蓬勃发展的盛会。园区共有“六园”,为玉兰园、梅园、菊园、兰园、荷园、竹园。 玉兰园区位于大花核心区西侧,挨着玉兰湖。展区的面积有15000平方米。白玉兰为上海市花,玉兰园区体现了海派的文化。在场景布置上,也融合了上海、崇明的水喝林子的元素,并且还注重互动体验,以互动体验来平衡在展览期间内不是玉兰花期,玉兰花少的短板。
7. 中国的花卉文化有哪些
宋代文人以其独特的尚雅审美观,将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仅提升了个人的审美品味,还促进了宋代花事的繁荣。花卉在宋代,它们不仅成为宋代文人物质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并且其与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有着种种关联,从而也极大的丰富了宋代文人的物质生活。
8. 中国的花卉文化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明代造园专家计成在《园治》起首篇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与“沧浪”之说暗合。
(四)、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9. 中国的花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没有统一的国花,这是一个十分争议很大的问题,北方人独爱牡丹,雍容华贵,大国气象。牡丹花是圆满、浓情、富贵、吉祥、幸福、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很符合辉煌华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过去30世纪其中28世纪中国是第一名。
南方人独爱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耐寒,耐旱,坚韧不拔精神正式几千年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当然国花在广袤无垠的,横亘东方的国土上,关于国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例如:有人喜欢兰花,有人喜欢荷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