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鲜花资讯 >

蟛蜞菊图片(蟛蜞菊结构图)

更新:2022-11-13 09:31归类:鲜花资讯人气:56

1. 蟛蜞菊结构图

食材主料:蟛蜞菊300g

辅料:盐3汤勺,白酒1汤勺,生抽适量,冰糖1勺,姜丝15g

步骤1.买来的蟛蜞菊,加入3大汤勺盐拌匀。

2.用一把新的牙刷,仔细刷洗干净每个蟛蜞菊的外表。

3.再将刷洗干净的蟛蜞菊,浸泡在冷开水内10-20分钟。

4.适量的生抽酱油(要能浸过蟛蜞)加1勺冰糖或白糖,文火加热使糖充分溶化,再冷却。

5.控干蟛蜞的水分,放入开水煮过消毒的容器内,加入1汤勺半的白酒,均匀的淋在每个蟛蜞的身上。

6.略等5-10分钟后,再加入姜丝、倒入生抽酱油完全浸泡过蟛蜞。

7.盖好容器的盖,用保鲜膜封起来,放入冰箱冷藏。

8.一周后蟛蜞就醉好可以吃了,一次吃不完,可以继续保存在冰箱内一段时间。

9.吃法:取蟛蜞剥壳去脯,一掰两半,放人口中边允边咀嚼,滋味格外鲜美呢。

2. 蟛蜞菊科属

答:主要区别。

第一,纲目科不同,蚂蝗是蛭纲颚蛭目水蛭科;而陆地蛞蝓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

第二,体色不同,蚂蝗背面绿中带黑,有5条黄色纵线,腹面平坦,灰绿色,无杂色斑;而陆地蛞蝓是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

第三,食性不同,蚂蝗主要摄食动物血液;而陆地蛞蝓主要吃婆芋、面包树、雀榕、血桐、蟛蜞菊、双花蟛蜞菊、蔬菜、蘑菇球根、蘑菇等植物、真菌及其果实等。

3. 蟛蜞菊的特征

别称 马兰头、红梗菜、路边菊、衰衣莲等。马兰茎直立,叶互生,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基部渐狭无叶柄;边缘有稀疏粗锯齿,花序头状,单生于枝顶,排成疏伞房状,花为淡紫色或浅黄色。果为瘦果,倒卵状矩圆形,极扁,极细小,深褐色。种子无胚乳,但能繁殖。

4. 菊字的结构

一个菊一个鸟,根据形态构成上下结构字,是莺字,念莺(yìng),莺歌。

5. 菊什么结构

花头

菊花花头由花瓣和花蕊组成,花瓣有尖有圆、有长有短,还有一些卷瓣,花头可以用双勾法来表现,也可以用没骨法来表现。

双勾法:采用双勾法绘制菊花,通常是采用中锋来绘制菊花的形态结构,绘制出白色的花头,花头特点是以线为主,或者以中锋勾勒,颜色染画,表现出彩色花头,用此类方法绘制的花头以线立型,色块相辅。

没骨法:用没骨法绘制菊花就是采用墨色或颜色来绘制菊花的形态结构,用没骨法的妙处在于将水、墨色、笔触融于一体,在纸上点画,依势行笔,重在蕴意。在绘制时,一笔一瓣、一笔一叶,用笔洗练、形神兼备。

叶茎

菊花的叶子呈绿色或墨绿色,稳定、凝实,花茎呈褐色或墨色,连接枝叶与花头,形态婀娜且富有变化。

叶子:菊花一柄有五叶,叶子的形态呈现尖圆、大小、肥瘦的不同,在画菊叶时,菊叶与花头相比不宜画得太大,在画叶脉时,一条主叶脉由叶柄处直接延伸到叶尖,主叶脉两侧交互生长次叶脉,采用双勾法还是没骨法绘制要视画面而定。

花茎:花茎连接花头和叶子,在画面中起到连接的作用,花茎在绘制时不能下顶花头与叶子,也就是不能与花叶呈90度角,以免画面死板、呆滞,不符合菊花花茎的生长规律,并且表现不出画面的美感。

6. 蟛蜞菊解剖图

一、播种

常在9月中下旬以后进行秋播:

基质消毒 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

二、催芽

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3~10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

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公分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这个方法称为“盆浸法”);

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3cm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

三、播种后的管理

在秋季播种后,遇到寒潮低温时,可以用塑料薄膜把花盆包起来,以利保温保湿;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

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

当大部分的蟛蜞菊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

四、扦插繁殖

蟛蜞菊的扦插基质就是用来扦插的营养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于条件很难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质,建议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经配制好并且消过毒的扦插基质;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几次。海砂及盐碱地区的河砂不要使用,它们不适合蟛蜞菊的生长。

扦插枝条的选择

用来扦插的枝条称为插穗。通常结合摘心工作,把摘下来的粗壮、无病虫害的顶梢作为插穗,直接用顶梢扦插。

扦插后的管理

温度

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并且温度越高,腐烂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温时,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扦插后温度太高温时,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要遮去阳光的50%~80%,同时,给插穗进行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也较多,阴雨天温度较低温度较大,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

湿度

蟛蜞菊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5~85%。可以通过给插穗进行喷雾来增加湿度,每天1~3次,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但过度地喷雾,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烂,因为很多种类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

光照

蟛蜞菊扦插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强,则插穗体内的温度越高,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80%,待根系长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网:晴天时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网,第二天上午9:00前盖上遮光网。

五、分株繁殖

分株时间:最好是在早春(二、三月份)土壤解冻后进行。

分株方法:把母株从花盆内取出,抖掉多余的盆土,把盘结在一起的根系尽可能地分开,用锋利的小刀把它剖开成两株或两株以上,分出来的每一株都要带有相当的根系,并对其叶片进行适当地修剪,以利于成活。

装盆消毒:把分割下来的小株在百菌清1500倍液中浸泡五分钟后取出凉干,即可上盆。也可在上盆后马上用百菌清灌根。

分株后的管理:分株装盆后灌根或浇一次透水。由于它的根系受到很大的损伤,吸水能力极弱,大约需要3~4周才能恢复萌发新根,因此,在分株后的3~4周内要节制浇水,以免烂根,但它的叶片的蒸腾没有受到影响,为了维持叶片的水分平衡,每天需要给叶面喷雾1~3次(温度高多喷,温度低少喷或不喷)。这段时间也不要浇肥。分株后,还要注意太阳光过强,最好是放在遮荫棚内养护

7. 蟛蜞菊介绍

别名:蟛蜞菊(学名:Sphagneticola calendulacea (L.) Pruski)是菊科、泽菊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节生出不定根。

叶无柄,椭圆形、长圆形或线形,长3-7厘米,宽7-13毫米,基部狭,顶端短尖或钝,无网状脉。头状花序少数,单生于枝顶或叶腋内;花序梗长3-10厘米;总苞钟形;总苞2层,外层叶质,绿色,椭圆形。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卵状长圆形。管状花较多,黄色,长约5毫米,花冠近钟形,向上渐扩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钝。瘦果倒卵形,多疣状突起,顶端稍收缩。花期3-9月。

上一篇:名花品种图片(名花品种图片及名字) 下一篇:龙爪海棠盆景图片(龙翅海棠盆栽)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