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笼草的叶子是什么形(猪笼草叶的特点)
1. 猪笼草叶的特点
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2. 猪笼草什么特点
猪笼草的茎是半木质藤本,最长不过一两米,一般在一米以下,在它的叶端悬挂着一个一个的囊状物,这就是猪笼草捕食昆虫的工具。
它这个捕虫囊是由叶子的一部分变成的。叶的基部有叶柄和扁平的叶片,长椭圆形,长0.25米,宽0.06米。猪笼草的叶中脉延伸成卷须,长达0.003米。卷须的顶端膨大为捕虫囊,圆筒形,口部呈漏斗形,长0.15米,宽0.04米。囊口的后边还有一个能活动的囊盖。猪笼草的捕虫囊通常具有各样美丽的色泽,有引诱昆虫的作用。吃虫的植物,不仅陆地上有,水里也有,狸藻便是一种。猪笼草不仅好玩,而且还可以治病。当病人风热咳嗽,甚至肺燥咯血时,用猪笼草30克,水煎服即可治愈。最近还发现它能治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3. 猪笼草的叶子
叶子枯萎,是根系出了问题,估计盆土积水闷根了,可以给它换疏松透气的土壤重新上盆
4. 猪笼草叶的特点和用途
猪笼草可以放在卫生间,在卫生间还可以捕捉昆虫。
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
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泌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种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用作观赏的,而观赏的焦点是她的捕虫器——“笼子”,笼子色彩鲜艳,造型奇特,是非常精致奇妙的捕虫工具,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不同的品种,笼子形态各异,即使是同一棵多数也能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笼子,一般生长于下部的笼子较胖、较圆、较大,称之为低位笼或下位笼(lower pitcher),生长于上部的笼子较长、较细、偏向于漏斗状,称之为高位笼或上位笼(upper pitcher)。
笼的口缘外翻,称之为唇,笼唇是由一条条光滑的唇肋组成的众多凹槽结构,犹如导轨,伸向笼口内缘,当昆虫滑落时可起到导向作用。
5. 猪笼草,的特点
奇妙的植物有猪笼草,大王花,含羞草,银扇草,巨花魔芋。
1,猪笼草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泌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被瓶底分泌的液体淹死,并分解虫体营养物质,逐渐消化吸收。
2,大王花当它刚冒出地面时,大约只有乒乓球那么大,经过几个月的缓慢生长,花蕾由乒乓球般的体积,变成了甘蓝菜般的大小,接着5片肉质的花瓣缓缓张开,等花儿完全绽放已经过了两天两夜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大王花好不容易开出来的巨大花朵,居然只能维持4-5天,而且在这4-5天中,花朵会不断地释放出一种奇特的臭味,像粪便一样臭,蝴蝶、蜜蜂都不愿理睬它,大型的动物也会自然回避,而让一些逐臭的昆虫来为它传粉做媒。
3,含羞草含羞草与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人们触动时,叶柄下垂,小叶片合闭,因此人们理解它为“害羞”,故称之为感应草、喝呼草、含羞草、知羞草。
4,银扇草银扇草因其果荚形状酷似钱币,故有金钱花、大金币草之称,在欧洲到处都有。它因其透明的种子夹又被称作“年度忠实”。
5,巨花魔芋巨花魔芋的花序可以高达三米以上,高度比一个人的身高还高。由于巨花魔芋在开花的时候,会散发一股类似尸臭的味道,因此又有“尸花”的别名。印度尼西亚当地人称,巨花魔芋正是利用类似尸臭的味道,吸引蝇虫前来为其授粉。
6. 猪笼草的根茎叶的特点
变态茎:
黄瓜、南瓜等的茎卷须;
皂角、柑橘等的茎刺;
蟹爪兰、昙花的叶状茎;
仙人掌、莴苣、球茎甘蓝的肉质茎;
马铃薯、姜、藕、荸荠、蒜、百合、水仙的食用部分都是变态茎。
变态叶:
洋葱、百合的鳞叶;
菊花花序、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片;
豌豆的也卷须;
仙人掌、洋槐的叶刺或托叶刺;
猪笼草的捕虫叶。
7. 猪笼草叶子的特点
捕蝇草中文名茅膏菜,茅膏菜科捕蝇草属;别名落地珍珠、捕虫草、食虫草、草立珠、一粒金丹、苍蝇草、山胡椒;英文名VenusFlytrap。是食虫植物中的一种。
捕蝇草生长在北美洲,是多年生草本,叶子排列成莲座状,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叶端有一个肉质的,随意开合的贝壳状夹子,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还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当小虫上了钩来,一旦解动了刚毛,那两片叶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那个像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及时地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地消化。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个猎物的落网。捕蝇草是一种珍奇有趣的食虫植物,世界著名植物园和植物爱好者都有栽培,可供观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捕蝇草还能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如果你用一支铅笔触动它的感觉毛,它没有任何反应,两片“蚌壳”不会闭合起来。
捕蝇草株高10~30厘米。茎直立,纤细。基生叶小,圆形,花开时枯萎;茎生叶互生,具细柄,长约1厘米,弯月形或扇形,基部呈凹形,分为两半,边缘及叶面具多数细毛,分泌黏液,呈露珠状,叶缘中间有3根对刺激反应灵敏。叶片通常向外张开,叶缘蜜腺散发出甜蜜的气味。花葶高30厘米;总状花序;小花白色;萼片5,基部联合,卵形,有不整齐的缘齿,边缘有腺毛;花瓣5,白色,狭长倒卵形,较萼片长,具有色纵纹;雄蕊5,花丝细长;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3,指状4裂。蒴果。种子细小,椭圆形,有纵纹。花期5~6月。
猪笼草是蔓生植物,主要分布澳大利亚等地。猪笼草的叶子是互生的,叶片前端的中脉伸出,变成一条卷须,卷须的前端膨大而成为一个捕虫袋。它形如猪笼,因此得名。捕虫袋像拇指大的小瓶子,一只只地悬挂在植株上,随风飘动,表面彩色,还镶着紫色的斑点,色彩很鲜艳。捕虫袋的上面有半开的盖子,在袋口附近还生有蜜腺,能发出芳香的气味,以引诱昆虫。捕虫袋内壁的腺体能分泌一种酶,能分解蛋白质,因此可以分解那些跌进"陷阶"的昆虫或其他小生物。
捕蝇草的形态:
捕蝇草属于维管植物的一种,拥有完整的根、茎、叶、花朵和种子。它的叶片是最主要并且明显的部位,拥有捕食昆虫的功能,外观明显的刺毛和红色的无柄腺部位,样貌好似张德利齿的血盆大口。
-根和茎
捕蝇草的根比较短并且不发达,主要的功能是吸取水份。它的茎也比正常的一般植物小,连接叶柄并不明显,不过在生长过程之中地下会发育出鳞茎,鳞茎属于演化过的一种变态茎
-叶子
捕蝇草的叶子是由中心部位生长出来,属于轮生的叶子,显连座状以丛生的形态生长。中央长出来扁平或者细线状好似翅膀形状的是属于叶病的部分,原生种的叶病是扁平如叶片一般,因为反而像是叶子,所以也称作假叶。叶病的末端带有一个捕虫夹,这才是会捕捉昆虫的叶子的部分,正面分布有许多的无柄腺,一般是红色或则橙色,越接近叶绿的地方的无柄腺就越少,这部分是分泌消化液来分解昆虫或则吸收昆虫的养分的部位。叶绿长有齿状的刺毛,刺毛的基部有分泌腺,会分泌出粘液,作用是防止昆虫挣脱和叶瓣粘合。这种的叶子拥有捕捉昆虫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的模样,属于变态叶中的《捕虫叶》,因为叶子是由中央生长出来,所以月外层的叶子就越老。捕虫叶中央分开,行似贝壳一样的为两瓣的构造,长约2至3公分。叶片内侧一般的原生种为橙色、红色或则紫色,主要是因为消化腺体的色素(花青素)成份影响(光合作用时光线充足),也有一些因生长环境影响的关系没有色素产生,这是叶子就会比较接近黄绿色。两瓣均等的叶片内侧长有数对细小并且敏感的《感觉毛》,一般拥有三至五对。
-花
捕蝇草的开化时期为初夏到盛夏,初期的时候会生长出花茎,每个花茎拥有大概五至十个的花苞,属于标准的繖房花序,每日依序开出白色的花朵。原则上每株化指挥开出一个花茎,如果生长的环境和养分充足的话,有时候也会生长出两个花茎,一般正常状况下大都为五片花瓣和五花萼,偶尔也会有六片花瓣的变异株,雄芯约有十数根,中央会有一根雌芯,拥有分叉状的柱头。
捕蝇草同株受粉的现象比较少,原因是因为当雄芯的花要长出花粉的时候,雌芯的花柱是封闭的状态,等到雄芯开始向外侧斜倾倒的时候,柱头才会开放变成分叉状,这时候才是处于可以授粉的状态。这类的雄心先成熟后雌芯才长成在植物界相当常见,主要就是要避免同株受粉的情况。一般专业术语称这种花为《雄芯先熟花》(Protandrousflower)
除了花茎外,一般不会有向上生长的较高大的部分,正常的茎短小不易发觉,叶柄和叶子又几乎是贴地而生长。这是食虫植物的一种特征。因为除了捕食昆虫吸收其养分外,为了后代的延续也需要借助昆虫协助传粉,这也是属于所谓的虫媒花。所以必须将补充叶和花两个部分有所区分,可以说这是大自然给于他们的天然指挥。
捕虫原理:
昆虫受叶缘蜜腺分泌的蜜汁吸引,爬到或飞到叶片上吃蜜时,如果触及其中一条刺毛2次或2次以上时,甚至是1次触动多条刺毛,那么叶状捕虫器就会在20—40秒钟内闭合,将昆虫困住。
当被困昆虫挣扎时,会再次触动刺毛,每触动1次,两片捕虫叶就会合得更紧。研究表明,捕蝇草的二片捕虫叶,其触发敏感度会随气温的升高而加快。
一般来说,在40E时其闭合可以是一触即发,在短短几秒种内关闭;在35℃时1次触及即可慢慢关闭;而当温度降至15℃以下时,需要2次触及刺毛才会在20~40秒内关闭。受挣扎昆虫的刺激,叶片上许多紫红色的小腺体就会分泌一种强酸性的消化液,把虫体消化,然后再由这些腺体将其吸收。约经1—2周之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捕虫叶又会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如果闭合的叶片不再重新打开,就会凋萎脱落。研究表明,虽然捕蝇草并非依赖捕食昆虫而生,但是如果它捕食的昆虫越多,所结出的种子就会越多。
捕蝇草栽培
(1)植料的选择可单用泥炭土或水苔作植料;亦可用泥炭土、水苔、河沙各1份拌成培养土应用。植料保水力强、强酸性,pH在4—5之间)对捕蝇草的生长有利。
(2)温度生长季节的生长适温是2l~38E,冬季休眠期要在1—10℃。在炎热的夏季,最好将其放于水池浅水处,浸于不高于花盆中部的水中,会增加湿度和降低暑热的温度,对捕蝇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3)浇水和湿度捕蝇草生长期要求较高的湿度,此时浇水应每天进行,以土面有少量积水最好。用水盆种植,土面保持少量水层,利于湿度的提高和降低植料温度。休眠期可减少或暂停浇水,保持植料稍湿最好。
(4)光照捕蝇草是一种喜光的植物。如果栽培环境光照充足,:叶会呈现美丽的红色,相反,若光线不足,植株会徒长瘦弱,叶面失去美丽的红色而变成暗绿色。但要注意的是,在盛夏季节应避开直射的阳光,以免高温灼伤叶片和幼嫩的植株,影响其完美的外观。
(5)施肥捕蝇草是一种喜肥植物,肥料和养分充足,植株粗壮亮绿,肥料和养分不足,植株会变得瘦弱和无光泽。因此,在生长季节可每隔2周施肥1次,或者每隔1个月在土面放1次固体肥料。
有条件者可人工喂饲一些诸如蚊蝇或粉虫之类的小昆虫于捕虫叶内,以补充养分和代替施肥的目的。
捕蝇草的繁殖
繁殖捕蝇草有无性和有性繁殖两大类。无性繁殖包括叶片扦插、珠芽分植、子株分植3种;而有性繁殖只有人工授粉1种。
(1)叶片扦插繁殖法先将叶片由基部整片切下,以叶越老越好。然后将切下的叶片平放或斜插于湿润的水苔或泥炭土上,置于)光线充足处,并盖上玻璃板,维持插床的高湿度,有利于叶基部切口长出株芽。待2个月后长出的小植株有3~4片叶时便可移植上盆栽培。
(2)珠芽分植繁殖法捕蝇草的叶柄基部会长出鳞片状珠芽,这些珠芽为潜伏芽,每当其顶芽自然或人为损伤不能再生长时,这些株芽就会发根长叶,成为新株,此时可将其从母株分离,另盆栽植。繁殖时可将顶芽有意识地掐掉,促进萌发新株。
(3)子株分植繁殖法捕蝇草开花后,其花序顶端花苞片处会自然长出一些小植株。当这些小植株长出根后即可从母株分离,另盆种植。完成子株分植繁殖的花梗此时也要剪去,以免过多消耗养分,影响母株继续正常生长。
(4)有性繁殖法捕蝇草可实施白花授粉和异花授粉法进行繁殖,为了要获得生命力强的种子,人工授粉进行异花受精十分有必要。具体方法将一朵花的花粉抖下于白纸上,再用毛笔蘸上花粉扫于另一朵花的柱头上。授粉后4~6周,种子便会成熟。这些细小的黑色种子以随采随播发芽率最高,亦可收集于密封玻璃瓶中,放于冰箱内保存,至来年再播,但发芽率一般只达到30%。播种可采用撤播法,将细小的种子直接均匀撒播于培养土表面,保持湿润,并盖上玻璃板,置于强光下和25℃的室温,约1个月左右萌发。待小苗长出4~6片叶时,便可移植。
病虫害防治:
捕蝇草是食虫植物,但它也会被其他害虫所食,如一些体形较大的昆虫,如蝗虫、金龟子等,其叶常会被啃食。
此外,一些如蚜虫、介壳虫等刺吸性害虫,也会爬满嫩茎或嫩叶。吸液,直接影响它的生长。防治方法可用滴滴畏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杀。
病害方面主要在严热的夏季发生,常见的有叶斑病或茎腐病。叶斑病可用托布津或百菌清500倍液喷撤防治;而茎腐病主要由于阴湿和通风不良产生,一经发现茎段发黑腐烂应立刻停止浇水,将腐烂茎段剪去,用石硫合剂或高脂膜500倍液喷撒,并要改善生长环境,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利用法:
捕蝇草的栽培由于捕蝇草有一对可开合的捕虫叶片,具有十分明显的捕虫特征,因此十分受欢迎,广泛用作家庭观赏、学校生物课的植物活教材以及珍奇花卉而栽培。
8. 猪笼草叶片
叶片细胞分裂形成8个新的细胞。
譬如,猪笼草是著名的捕虫植物。
猪笼草叶片形状独特,是由于叶片细胞分裂的方向与通常拥有扁平叶片的植物不同。
猪笼草叶片的一个细胞分裂3次,从而形成8个细胞。
细胞的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即21.两次分裂后,形成四个新细胞即22,3次分裂后形成8个细胞即23。
9. 猪笼草的外形特点及作用
食人花,一种神秘的食肉动物,相信大家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在很多杂志中看到过有关食人花的报道,并且都非常清楚的描素了它们的形态习性以及生长的在哪里,很多人真的以为食人花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真的吞噬鲜活的生命。传说食人花至少要吞食十条鲜活的生命,才能开出一朵花,那么这种可怕的食人植物真的存在吗?
食人花最早出现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在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探险家叫卡尔里奇,他是一个德国人。他去的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他说自己亲眼看到了一个能够吃人的树,当地的居民把这棵树称为神树。曾经有个人违反了族里的规定,然后他被驱赶到了这棵树上,结果树上带刺的叶子将这人紧紧的包裹起来,几天之后,叶子再次重新打开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堆白骨。这件事听起来非常的惊悚,也非常的让人害怕,于是食人花的传闻也被大众传播开来,但是这个报道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因为有很多科学家都感到疑惑不解,而且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于是在1971年的时候,南美洲的科学家专门组队到达马达加斯达岛,希望可以找到这颗吃人树,准备进行搜索来证实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可当这支探险队到达马达加斯加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传闻中的吃人树,只有一些吃昆虫的猪笼草和能刺人的荨麻类植物而已。这也让科学家非常的怀疑,是否真的存在食人花呢!
1979年英国一位研究食肉植物的科学家认为,在目前的学术界上并没有发现吃人植物的记载和报道,所以真实性有待考察。他查阅了很多关于植物学的巨作,也没有发现记载吃人树的有关信息。所以很多植物学家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能够吃人的植物。
那么肯定有人非常好奇,既然世界上没有吃人植物,那食人花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又会传的这么真切?艾德里安斯克莱和其他的学者认为,这是人们夸大事实的结果,因为很多土著人看到了一些吃昆虫类的植物,所以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肯定也存在吃人的植物,所以就这样以讹传讹,甚至将事情进行误传,导致越描越黑,也出现了人们口中所说的食人花。
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类植物,它们是食肉植物,这个肉指的是昆虫,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人类,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国,大概有500多种,最著名的也是瓶子草,猪笼草和捕捉水下昆虫的狸藻等。因为这些植物需要长期在雨水的冲刷和缺少矿物质的地带生存,有的时候土地酸碱度不一,又缺乏很多养分,根本没有办法吸收营养,所以它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营养,只衍变成一种吃昆虫的植物。
以昆虫为食物的植物是存在的,但至今都没有发现吃人的植物,更没有传说中的那些:不小心触碰就会被树枝紧紧的缠绕起来,直到把人或动物缠死,然后分泌一些消化液吸取养分。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所以科学家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吃人植物的存在,更不能妄下定论。也可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存在一些我们想不到的植物,但依据现在的发现跟记载,吃人的树木跟植物是不存在的。
10. 猪笼草叶的特点和作用
捕虫叶又称猪笼草。捕虫全靠叶子,猪笼草的“陷阱”悬吊在叶梗末端,那是个捕虫袋,形状像猪笼。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猪笼草具有总状花序,开绿色或紫色小花,叶顶的瓶状体是捕食昆虫的工具。瓶状体的瓶盖复面能分秘香味,引诱昆虫。瓶口光滑,昆虫会被滑落瓶内。
捕虫叶有蚌壳状(如捕蝇草),囊状(如狸藻),盘状(如茅膏菜),瓶状(如猪笼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