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卉名称图片大全大图(古代花鸟名画图片大全)
1. 古代花鸟名画图片大全
中国花鸟画史是一部中国文人的历史。由于春秋战国诸子的哲学思想影响到社会人文的各个方面,由于这些思想的根深蒂固,产生了中国独特的文人体系,才有了魏晋以后的绘画美学理论,从而奠定了中国花鸟画的审美基础。中国花鸟画的文化根源来自春秋战国诸子。
在中国绘画史上,原始绘画在技巧上对后世也许有影响,但在思想上与后来独特的中国画没有必然的联系。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现发掘出来较有代表性的有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和青海大通“舞蹈纹彩陶盆”,都是人类早期爱美、爱装饰,并且达到一定水平的见证。在河南发现的“鹤鱼石斧”陶瓮彩画,上面画了白色的鹤和勾线的鱼和斧,后人有的把它跟花鸟画的渊源联系在一起。
2. 古代名画图片欣赏 花鸟
鞍马画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画科,与花鸟画是平级的。其成熟也较早,在古代绘画中,鞍马的形象已经出现在战争、出行、狩猎等题材中,并且将马刻画得非常精彩。到了唐代中期,出现了专门画鞍马的曹霸、韦偃、韩幹等名家。由于唐代的疆土是在箭鸣马嘶的征战中打下的,骑兵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唐朝人便形成了爱马之风,无论是皇室还是民间,皆以养马为乐趣。著名的“昭陵六骏”是唐朝“马文化”的代表,由此引申出了一系列关于马的艺术作品,有绘画、石雕、陶器等类型。“鞍马画”作为一种具有唐代特色的画科,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中晚唐十分盛行。
3. 中国古代花鸟画名作
中国古代绘画的分类山水、动物、人物、工笔、写意、传统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4. 古代花鸟名画图片大全欣赏
隋唐以及宋朝
唐代的卢弁、刁光胤,宋代的李迪、祁序、靳青、何尊师、王凝、李霭之,明代的李孔修、陶成,清代的阿尔稗、沈振麟等等都是著名的画猫名家。
宋代佚名画家所绘的《富贵花狸》,即以猫谐音为耄,祝颂长寿,并以牡丹隐寓富贵;
而宋代花鸟画名家易元吉的《猴猫图》则以与封“侯”同音的猴,与猫现身于同一画面中。
元代画家王渊所绘《花卉图》(局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该画卷以猫儿捕捉鸟雀为食作为主题。
《猫竹图》,清代宫廷画家沈振麟作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 古代花鸟名画欣赏
李昕讲《中国古代花鸟画》
花鸟画作为对自然的写照和生命的关照,具宋旨是注重表述人的心灵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生命。写生和传神是对花鸟的生命和精神的明确追求。
从身然美到艺术美,是一个互相区别而有互相联系的过程,而花鸟画正是把花鸟形象与人的主命融为一体,从而产主了艺术生命,并使它升华进而得到永恒。纵观中国绘画发展史,花鸟画的演变和发展,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在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图案纹样中就出现过鱼虫鸟兽及冬式花叶纹样。殷商的甲骨文上出现了鸟的画法,到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玉石雕刻上,有弓龙凤、饕餐、鱼蝉等相对复杂的图案。从战国到魏晋,动植物的图案形象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冬种装饰,如战国出杰的帛画《龙风人物图》中的龙凤栩栩如生。漆器中的鸟兽蛇纹样,墓室壁画中龙虎朱雀、祥瑞珍奇等图案。
石窟壁画中莲花蔓草,纹饰已经很精美,到汉代的画像石画缘砖中更有《射鸟》《斗虎》筹生动形象。
6. 古代花鸟名画图片大全大图
要说中国大写意画家从古代、近代、现代排名寥若晨星,数不胜数,只能从近代来说,根据画艺和知名度对画家的排名,从时间顺序来排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刘海栗、潘天寿、林凤眠、李可染、傅抱石、高剑父、高奇峰、李苦禅、蒋兆和、赵少昂、关山月、黄胄、石鲁、陆严少等,不一一累牍。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7. 中国古代花鸟画图片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着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在中国,绘画的真实性在12世纪宋朝时已发展到高峰,尤以郭熙的早春图为写实主义的巅峰,以后就开始转向主观情趣的抒发,自王维被盛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後,文人画悠久的传统便延续至今。又自北宋後,中国绘画渐趋注重笔墨情趣的形式主义,举例而言文徵明的画即意不在山水的描绘,而是藉由山水来堆砌各种运笔的手法。到15世纪的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时,画家已经开始向表现自我方向转化,不注重客观世界的描绘,而是,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都有很强的自我风格,而不再计较再现自然的真实性。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更体现出大家风范,他们画的不一定真实,但任何人也模仿不出他们画的精髓!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立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8. 古代花鸟名画图片大全集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1.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2.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3.富春山居图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4.汉宫春晓图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5.百骏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郎世宁《百骏图》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成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6.步辇图
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唐·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7.唐宫仕女图
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唐宫仕女图》,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唐宫仕女图》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众生像。 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它们所表现的贵族妇女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张萱、周昉是唐代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驰誉丹青。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妇女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8.五牛图
唐·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马著称,韩滉以画牛著称,后人称为“牛马二韩”。这幅《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一幅。5头健硕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传达出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精神信息。
唐·韩滉《五牛图》
它问世后,收藏者包括赵构、赵伯昂、赵孟頫、乾隆等著名人物。在明代,它几易其主。清兵入关后一度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才从民间收集到宫中珍藏。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上个世纪50年代,它被一位寓居香港的爱国人士发现。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要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
《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让今人有幸看到这幅《五牛图》,其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它的珍贵还在于,中国古代留存今世的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且如此生动者,《五牛图》堪称孤品。
9.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纵28.7厘米,横335厘米。是五代大画家顾闳中所作,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用笔细润圆劲,设色浓丽,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闻中外。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韩熙载夜宴图》全长三米,共分五段,每一段画面以屏风相隔。第一段描绘韩熙载在宴会进行中与宾客们听歌女弹琵琶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韩熙载和他的宾客们全神贯注侧耳倾听的神态。第二段描绘韩熙载亲自为舞女击鼓,所有的宾客都以赞赏的神色注视着韩熙载击鼓的动作,似乎都陶醉在美妙的鼓声中。第三段描绘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韩熙载坐在床边,一面洗手,一面和几个女子谈话。第四段是描绘韩熙载坐听管乐的场面。韩熙载盘膝坐在椅子上,好像在跟一个女子说话,另有五个女子做吹奏的准备,她们虽然坐在一排,但各有各的动作,毫不呆板。第五段是描绘韩熙载的众宾客与歌女们谈话的情景。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这幅画卷不仅仅是一幅描写私人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由于作者的细微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韩熙载生活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这幅巨作中,画有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蒙太奇一样地重复出现,各个性格突出,神情描绘自然。《韩熙载夜宴图》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生活场面。画家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与思想的深刻理解,创作出的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们永久回味。
此画卷据传系宫廷画家顾闳中奉后主李煜之命而画,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10.千里江山图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亲自传授,半年后即创作了《千里江山图》。惜年寿不永,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年画家。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画中描写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湖。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穿插捕鱼、驶船、行路、赶脚、游玩等人物活动。形像精细,刻画入微,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设色继承了唐以来的青绿画法,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用赭色为衬托,使石青,石绿颜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整个画面雄浑壮阔,气势磅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将自然山水,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秀丽壮美,是一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作品,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少见的巨制。卷后有当时蔡京的题跋,证明此画是真迹无疑。
9. 古代名家花鸟画图片
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不外乎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以及兼工带写的花鸟画这三种。其中,工笔花鸟画表现比较精细,一般用勾线填色的方法,先勾勒出比较工整细致的线条,然后再九晕九染着色表现,画法注重写实,写意花鸟画则讲究以形写神,笔断意连,注重意向,直抒胸臆,兼工带写的花鸟画,是这两种画法的结合体,既有工笔画的精细也有写意画的奔放, 三种表现方法在构图上没有什么区别, 但同时要讲究疏密和虚实空间的变化。
以上前者为写意国画,后者为工笔画,特征非常明显。
10. 著名古代花鸟图
花鸟画、人物画和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画法,每个的概念不一样。
人物画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等。
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花、鸟、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
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对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界画、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
从选材上来讲,山水、花鸟题材广泛,大自然遍地都有,随地取材。人物画取材相对较难,创作一幅作品得找塑造对象。
从造型上来说,人物画要求严谨,花鸟次之,山水无形,随意自由。
从笔墨技法上说,山水画又最难,它要求笔墨繁琐,层层积墨,关系对比融合,每道工序不可缺。花鸟较易,特别是大写意花鸟,只求笔墨,不求意向,人物次之。
11. 古代有名的花鸟画
写意花鸟画坚守传统艺术精神,融合时代变革,取舍西洋绘画,呈现出新的面貌。梳理写意花鸟画在近现代的衍变历程,吴昌硕写意花鸟画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课题。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传承徐渭、陈淳、朱耷、石涛以及“扬州八怪”的艺术,大胆创新,成功突破,以草篆笔法作画,用纯色点染,在传统与创新之间闯出了一条新路,堪称融合中西、实现近代化和市民化嬗变的典范。
吴昌硕的写意花鸟画把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