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源于(中国插花源于哪个朝代)
1. 中国插花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
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
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
2. 中国早期的插花作品来源于
中秋,这是一个让所有国人心头一暖的词语,我们忍不住抬头看那一轮明月,忍不住想起在跟前或远方的家人。自古时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化瑰宝,有名诗、名画、名胜,还有富情趣和哲理的插花文化。
《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描述了男女青年之间赠花以表达爱慕之情;屈原在《离骚》中写过“纫秋兰以为佩”,反应出佩花这一现象,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插花艺术已经进入到文化领域。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花植罗列于寝榻、几案之上;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描绘了鲜花插在陶盆内的景象,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插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前供花广为流行,“借花献佛”的说法由此而来。
3. 插花起源于哪个朝代
应是插花弄玉。
插花弄玉主要是形容人悠闲自在的一种状态,网络上是讽刺一些人比较悠闲散漫的状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等意思。
插花弄玉的意思还是对养花有着喜欢,插花有这么几个步骤:要修剪、洗枝、拨花、入瓶、固定、插序。并且喜欢收集玉器,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4. 中国插花的起源
阜阳市插花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原名叫吕家铺子。后来为何改叫插花庙,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东汉的创建者刘秀,当年在一次战斗中失利,被敌军追赶路过此地,人困马乏,口渴难忍,遂向井边汲水的一位头插鲜花的姑娘讨水喝,请求避难,这位姑娘就让刘秀进屋藏了起来,刘秀才躲过敌军的追捕。
这件事不知如何被村里人传了出去,大家在姑娘背后风言风语,认为她未出嫁就与陌生男人来往,败坏了风气。
在当时的封建礼教下,姑娘不堪忍受讥讽,投井自尽了。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想感谢这位姑娘,派人来寻访姑娘,属下人汇报了姑娘已死的消息,刘秀心中甚感内疚,乃下诏在此地建座庙宇。
庙里塑一位头插金花的村姑像,人们就改称此地为插花庙,建镇后叫插花镇。
5. 中国插花起源于什么时候
传统插花分为民间插花、寺观插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类型。主要容器为瓶、盘、碗、篮、缸、筒等六大类,由花材、容器、花插、几架和垫板、配件等构成。
主要流程为构思、构图、花材与容器的选择、花材修剪、固定、调整、陈设、赏析。
其间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系统的插花理论、精湛的插花技艺与独特的赏花方式。
中国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却并不像西方插花那样讲究花朵一定要丰满、硕大、色彩鲜艳。
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均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悉心追求诗情画意。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期间,经历了汉代初始期、南北朝发展期、隋唐兴盛期、宋代极盛期、元明成熟期、清后代衰落期等阶段。
这种古老的艺术以群体传承的方式,见证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以及历代风土民情的变迁。
它早已成为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中国是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自隋唐时期始,中国传统插花传入日本,对日本花道的发展影响巨大。
而其追求线条美、崇尚自然、注重意境美的创设、简约环保的创作技法等,对近现代西方插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中国插花历史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花市最为代表的是广州市的花市
到了清朝中期,老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由各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整天营业,并由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样化发展。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花市扩展至高第街一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花街也更加繁华。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在19世纪60年代才形成的。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年宵花市,并迁到了双门底,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市民还是喜欢到这里逛街卖花。
7. 中国插花源于哪个朝代的
明朝的高濂,可谓是个出色的生活艺术家。他爱好广泛到令人惊叹:写戏、藏书、赏画、焚香、插花……几乎样样精通。
他留下的养生著作《遵生八笺》更是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应该怎样息心养性,让自己身心愉悦。而其中的《起居安乐笺》和《燕闲清赏笺》中多次论及插花。尤其是《瓶花之宜》《瓶花之忌》《瓶花之法》三篇短文,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插花的方法和要点。
《瓶花三说》在我国插花理论专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发。
花与器
“瓶花之具有二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与堂相宜。折花需大枝……若书斋插花,瓶宜短小。……小瓶插花,折宜瘦巧,不宜繁杂。”
花器,也是插花作品的一个部分,而插花作品,是空间装饰的一个部分。所以,在创作一个插花作品之前,首要的是关注到空间环境继而选择相适宜的器皿与花材。
在《瓶花三说》中,高濂把插花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在厅堂中的插花,第二类是书斋插花。用于厅堂的瓶花需用大瓶大枝才有相应的气势,而书斋赏玩,则用器用花更为精细、雅致。
除此之外,插花时,花材本身的特性以及季节性的特征也应该纳入考量的范围。譬如,高濂谈到插梅花时,提到“冬时插梅必须龙泉大瓶,象窑敞瓶,厚铜汉壶,高三四尺以上……砍大梅枝插供,方快人意。”而野草闲花则“但取自家生意”,要表现出花朵自然生长的特性。
明·陈洪绶《瓶花图》
花中趣
插花,当然不能是随意一把花,放入瓶中就成。高濂说“如缚成把,殊无雅趣”“插花有态,可供清赏。”这“有态”两个字,值得细细琢磨。
汪曾祺在《花草树》一文中曾说道:“中国松是按照中国画的样子长起来的。”中国的瓶花,其实也是按照中国画的样子插起来的。“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志,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
这便是东方插花与西式根本上的不同。西式插花有如油画般浓墨重彩。丰富,方能显出热烈之感。而在中国,最忌繁杂。“宜一种,多则两种,分高下合插,俨若一枝天生二色方美”。插出宛如天开的形态,才是自古以来,文人插花所追寻的境界。
明·唐寅《墨梅图》
在高濂看来,插花“诚好事者本身执役,岂可托之僮仆为哉?”插花一事,是不可以假手于人的。每一个插花作品,体现的都是插花之人当下的心性以及审美,都蕴藏着插花之人当下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而插花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宁心静气,颐养心性的过程。
插花之趣,不仅仅在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之美,更在于沉静其中时安然、喜悦的心境。
花之养
待花亦如待人。“花之遭遇一春,是非人之所生一世同邪?”插花入瓶,更需要我们悉心养护。
对于整个插花作品而言,首要的是要放置安稳,不能“有颠覆之患”。其次,要“忌香烟灯煤熏触,忌猫鼠伤残,忌油手拈弄”。任何一种外来的损伤都会耗损鲜花的寿命。
而针对不同的花材,高濂也给出了不同的保鲜方法以延长花期。可见,那时候人们已经重视在插花之前的花材处理。而处理方法要根据“花性宜水宜汤”而做不同的处理。
不仅仅限于对花的养护,高濂还提及了对花器的养护。“冬季插瓶,需用锡管,不坏瓷瓶。”
我们可以从《瓶花三说》中窥见:插花,并不仅仅是指的插花入瓶这个动作,而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过程。从选器、择取、修剪、养护到装饰,每个环节中都包涵着人对自然、对环境的认知和感悟,蕴含着敬天惜物的工匠精神。
8. 中国的插花起源于
中式插花历史悠久,随着发展分为三大流派:中山花艺、人文花道和枯山花道。中式插花艺术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插花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追求花材的自然之美,追求花材的意趣美,善用木本花材,采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赋予花材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性。
9. 中国插花历史简述
位于羊场乡东南赶场坡村与杨家寨村接壤处,有一块面积约两亩,呈长方形的稻田,当地的布依族人民称为“插花田”。住在这里的布依人家,每年到栽秧的季节,都会在田里插上花束,然后人们围着花束栽秧,这就是“插花田”。 “插花田”是布依人家一直保留的风俗,也是现在布依族人民常说的“开秧门”。据说这是为纪念一位心地善良、勤劳、忠贞的布依姑娘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