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竹图片(龙竹图片大全大图片)
1. 云南龙竹图片
巨龙竹(歪脚龙竹),禾本科竹亚科,牡竹属。巨龙竹是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南部佤山傣乡的大型丛生竹,生于海拔600~1000m坝区河谷。属珍稀特有竹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该竹种最高可达45m,最粗直径可达36cm,最重达360kg,属珍贵的特大型工业用材。
2. 龙竹图片大全大图片
养殖龙竹一般通过扦插的方式,在扦插时,一般在2~4月份进行,需要选择1~2年生、健康粗壮的竹秆,将其剪成30~50厘米的截段,将竹蔸全部取出,把静置2~3天的自来水,放入到透明的玻璃容器中,确保水深为插穗长度的2/3。
在养殖龙竹时,需要确保每天4个小时以上的散射光照时间,温度控制在16~30℃之间,每隔10~15天换一次水,换水时在水中添加少许营养液。在夏季阳光过于强烈的时候,需要将其移置到通风半阴的环境中培养。
注意事项
在养殖龙竹时需要注意,不能够经常移动龙竹,这样容易造成植株根系损伤,无法进行呼吸作用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在施加营养液时,不能对龙竹的叶片进行喷洒,这样不仅会打伤叶片,还会造成叶片被有机物灼烧。
在冬季养殖龙竹时需要注意,温度过低时需要将其移置到,温度在0℃以上的室内进行培养,防止水体结冰,导致植株根系和叶片被冻伤,一定要放置在通风、光照充足的地方,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
3. 云南龙竹图片大全大图
巨龙竹是最大的竹类植物,又名翠竹,学名叫歪脚龙竹,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至西南部。生长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在光照和雨水充分的地区这种竹子长得非常高大,植株高度可达20~35米,超过10层楼的高度,甚至有资料称可以长到45米,如同15层楼的高度,植株的直径可达20~36厘米,每一节都可以做一个竹桶,无论是高度和直径,都能堪称“竹中之王”。
4. 云南大龙竹
云南甜竹别名:勃氏甜龙竹,勃氏麻竹,为禾本科牡竹属大型丛生竹类。一般秆高10-15m,胸径一般10-12cm,梢端下垂乃至长下垂,在高2米以下的各节环列气根。
云南甜竹笋体粗壮洁白,笋味甘甜鲜美,清爽可口,营养丰富,有“甜竹”“甜笋”之称,为优良的笋用竹种,笋尤宜鲜食。
5. 云南巨龙竹图片
不是 唐竹 学名: Sinobambusa tootsik(Sieb.)Makino 别名: 四季竹,苦竹,疏节竹 ,巨龙竹堪称“竹王”,它高大笔直,雄壮魁伟,高可达30多米,径粗可达30多厘米,是目前发现的竹类中最粗的竹子。西双版纳傣族称巨龙竹为“埋波”,意思是“最大的竹子”。 巨龙竹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云南临沧、西双版纳的边远地区。
6. 大龙竹图片
酸性。龙竹是一种热带或亚热带植物,生长适温在-3~40℃之间,在低温状况下易死亡。龙竹是喜欢生长在偏酸性的粘壤土中的竹类,土层深厚而湿润的情况下发笋力强,生长旺盛。与其它竹类不同,龙竹的笋萌发在炎热的夏天,从而成为夏季补缺的鲜竹笋。龙竹笋与其它竹笋一样,富含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而它更独特的特点是没有其它竹笋的麻味,鲜笋口感脆嫩香甜,因此也叫甜竹笋。
7. 龙竹盆栽图片
1、前期准备:富贵龙竹怎么扦插时,不管土插和水插最好都选择在春天这个季节进行。进行土插要选择一段20~25cm的嫩枝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半个小时进行杀毒之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备用。
2、基质选择:进行土插最好选择盆栽种植,在选择扦插的基质时,需要使用腐叶土和园土以及河沙按照合适比例进行混合而成的具有排水和透气的土壤扦插。也可以在土壤中加入椰糠做为基肥进行营养补充。
3、扦插方法:在等经过消毒后的枝条晾干后,就可以进行扦插,扦插时只需要把枝条的2个茎节插到土壤中即可。扦插之后需要每天给它浇一次水,土壤湿度要保持在30%之间,到34~45天之后就能长出根须。
4、水养富贵龙竹扦插方法:剪取分枝。在春天进行水插富贵竹时,要根据富贵竹生长状态选择健康枝条进行杵插,在选择时要剪取生长在阴凉环境中生长有茎尖的富贵竹分枝作为扦插母株。
5、扦插温度。进行扦插时首先要剪掉母株中的叶子后,直接可以放在扦插的水中。作为基质的水温度要控制在25℃之间,在15天之后即可生根。
8. 云南竹子图片
开封可以种植竹子,但是那玩意儿生长速度慢,种的少,只有庭院少量装饰
竹子按生长态势可分为三类,丛生竹、混生竹、散生竹,耐寒性递增,所以丛生竹南方居多,北方基本都是散生竹。丛生竹就是看上去一丛一丛的,散生竹就是看上去一杆一杆的,混生竹介于丛生竹和散生竹生长态势之间的状态,其实这也就是竹子不同地下茎的不同外在表现。很明显,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散生竹(毛竹居多 比如《卧虎藏龙》、《夜宴》等等武打片中的竹林),而云南基本是丛生竹和混生竹的天下。
9. 云南甜龙竹
不是,勃世甜龙竹又称云南甜竹,鲜笋香甜可口,肉质细嫩,且产量高,堪称最优秀的笋用竹种。
10. 龙竹的图片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南路,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青秀山是南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区,除保护和修复原有的古迹如董泉、撷青岩崖刻,石香灶等外,还新建了不少景点。
青秀山风景区包括凤凰岭,凤翼岭和青秀山,海拔高度八十二米至二百八十九米,气候宜人,奇山异卉,四季常开,古诗曰:“青山四时常不老,游子天崖觉春好,我携春色上山来,山花片片迎春开。”在古代,青秀山已经是邕南著名的避暑游览胜地。 2020年2月14日,景区发布公告,自景区重新开放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医务工作者,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护士证或与医务工作相关的其他资格证件)免费入园。
中文名 青秀山
外文名 Qingxiu mountain
地理位置 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19号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年 06:00-23:59;景区内 观光车、小火车,营业时间为 8:00-18:00
地理环境
青秀山风景区位于南宁市区往东南约9公里处的邕江江畔,青山顶上有一座高高的宝塔,叫龙象塔,俗称青山塔。青秀山位于北纬N22°47′23.35″ 东经E108°23′4.26″,被誉为“南宁市的巨肺”。[5]规划保护面积13.54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面积约5.86平方公里,森林植物园区面积约7.6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青秀山景区由青山岭、凤凰岭等18座大小岭组成。青秀山顶上耸立的宝塔叫龙象塔,俗称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共有九层,高60米,塔基直径12米,有207级旋梯,为广西最高的塔。与满山青翠的树木相映的是山腰上天池和瑶池这两个巨大的人工湖。天池面积达15000平方米,水深2—3米,池水波光粼粼,青松翠柏、蓝天白云倒映水中瑶池位于供有壮族女神洛甲、聪明女神布劣陀和勇敢之神布伯三尊石神像的佛堂“三宝堂”的东边,面积5000平方米,池中立有王母娘娘塑像59作,东沿岸的花岗岩青石上刻有八仙聚会瑶池的浮雕图。
历史发展
青秀山风景区兴建于隋唐,盛于明朝,湮没于清末民初。当时游览面积一万一千八百多亩,有青秀山八景之称的泰青远眺,餐秀观园,山房夜月,夕阳塔影,子夜松风,江帆破浪,凉阁听泉,沙浦渔灯。由于长期失修,八景已经荒废,被人们遗忘,只有各朝代留下的遗址和各种神话故事还流传民间。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风景区的建设,一九八六年,南宁市人民政府拨款开始重建青秀山风景区,首先重建了龙象塔,天池、董亭和望江亭游览区面积达五百余亩,其中龙象塔,高九层,六十多米。在各游览区中,又新建了步云门、云天阁、塔影凌云、天外云香、花港晓岚、青秀山房、俩宜亭、盼鹊亭、锦鳞戏波、荷花池、浩浩亭、古道等二十三个风景点。
旅游景点
青秀山是南宁市重点开发的风景区,除保护和修复原有的古迹如董泉、撷青岩崖刻,石香灶等外,还新建了不少景点。如泰国园就是南宁市与泰国孔敬市政府文化交流项目中互建的园林旅游景点,它由泰国建筑师设计,园内完全是泰国风貌。
龙象塔
天池的右侧山顶上,矗立的宝塔叫龙象塔,俗称青山塔。它是青秀山的象征。龙象塔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凤翼岭上,为明代南宁市郊淡村、在邑礼部尚书肖云举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所建,次年竣工,取佛经“水行龙力大,陆行象力大”之义命名为龙象塔。原塔高10余丈,9层八角重檐砖结构。明天启四年(1624)被雷击塌顶端两层,一直未修复。
1937年时值抗日战争,邕宁县政府恐塔成为日机轰炸南宁导航目标,县长陈寿民令人将塔拆除。南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南宁各界人士呼吁,在恢复青秀山风景区建设的同时,于1986年参照明代风格在原址重建龙象塔。重建后的龙象塔外形仍为八角重据9层,改为砖混结构。塔高52.35米,宽12米,绿色琉璃瓦,内设旋梯207级直达塔顶,每层檐角下均悬挂铜铃,共72只。据有关人士考证为广西第一高塔。
它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青砖碧瓦,八角叠檐,登上塔顶,眺望远处邕江的风光,俯瞰南宁琅东新城景色。
塔影天池塔影天池是以龙象塔与其北面的天池交相辉映,池水影塔,塔影入池的靓丽景观,为南宁市“十大景观”之一,在青秀山风景区内。塔的名称叫龙象塔,天池是青秀山山腰上一个大型的人工湖,池水波光粼粼,塔影入池,池水映塔,青松翠柏、蓝天白云倒影水中,被称为“塔影天池”。
千年苏铁园
青秀山千年苏铁园面积达100余亩,有树龄千年以上的苏铁近百株。最大年龄的“苏铁王”距今已有1360余年高龄。园内已收集苏铁种类50余种,总株数上万株。是全国最大的篦齿苏铁、德保苏铁、叉叶苏铁、德保苏铁、石山苏铁迁地保护育种基地之一。
雨林大观
雨林大观于1998年建成,占地500多亩,物种繁多,植被层叠,拥有各类植物200多科2500多种300多万株,这里有独具雨林特征的人面子、桄榔、聚果榕等特色植物和望天树、桫椤、降香黄檀等180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青秀山友谊长廊
青秀山友谊长廊位于青秀山风景区壮锦广场与东盟友谊园之间,长618米。长廊仿照广西侗族风雨桥特色,结合岭南园林建筑风格而建,廊体不用一钉一铆,皆以樟子松榫卯衔接而成。友谊长廊集桥、廊、亭、楼于一体,既成景点景观,也是休憩场所。廊间展示广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摄影作品和东盟各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服饰、饮食等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