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蒙古图片大全图片(蒙古图片大全图画)
1. 蒙古图片大全图画
蒙古族崇尚白色(查干)。
蒙古族认为,白色为伊始”,所以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称为白节”。直到今天,他们仍把旧历的一月称为白月”。据历史记载,成吉思汗的汗旗就是有九根飘带的白旗。在元朝时,每到新年,大汗和所有臣民都穿白袍,以白衣为吉服。这一天,各地进贡的马多达十万匹,但都一律是白色的骏马。由于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因此,蒙古族人特别崇尚白色。蒙古族也喜爱蓝色(呼和)。他们把蓝色视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色彩,希望自己民族像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特别喜爱红色(乌兰)。红色温暖亲切,把它作为本民族的标志,帽缨等装饰品大都是红色的。蒙古袍也喜欢穿红色的,马鞍子也是红色的。穿用的衣物格外喜欢鲜艳明快的色调。他们喜欢熊熊燃烧的簧火和蒙古包里的炉火,认为烧的越旺越好,这预示着世世代代繁盛红火。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忌讳的颜色。黑色在蒙古族人眼里标志着秽气,或代表着丧事。2. 蒙古的图片大全
外蒙就不知道了,我有一个内蒙的哥们他家就是装实木地板的。之前我介绍中国家居商城给他,他新房子装修的时候是直接选凡德罗,看起来很高雅。
3. 蒙古特色的图片大全图片
我在蒙古生活了一段时间,真正的蒙古人身高比较高而且身体强壮,蒙古属于温带草原性气候,纬度位置高,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身材
4. 蒙古版图图片
《内蒙古自治区地图》为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集,记录各地区所在的地理位置,使读者易于看懂。她包括了各个市区旗县的详细地理位置,交通枢纽 ,各市区县的街道,乡村道路,以及各级政府所在地,重要的行政区域等,一图在手畅行无阻,走到哪里都不会迷路。
5. 蒙古图片大全图画 颜色
用马头琴演奏是最好听的。
马头琴是天底下最美的乐器之一,它有着低回婉转的旋律。
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使人仿佛看的到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
悠扬的马头琴声,喷香的奶茶,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不经雕琢质朴自然。
6. 蒙古图案大全图片简笔画
在纸上染成一片土黄色,在两个地方画不规则的圆形里边染成兰色(一个小湖)小湖周围长着绿色的草地,有几只小羊在吃草,一个牧人手拿长鞭在放羊。下写(蒙古沙漠中的绿草地)
7. 蒙古图像图片大全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人口480.6849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蒙古族历史悠久,13世纪初,成吉斯汗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落,建立了统一的蒙古贵族政权。1219年西征,版图扩大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1368年元朝灭亡。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建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以后又相继成立了9个自治州、县: 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1950年7月29日)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54年6月23日)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954年7月13日) 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 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54年10月16日) 吉林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9月1日)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1日)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958年4月7日)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语言、文字: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 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打鬃节―草原上勇敢者的游戏 禁忌: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习俗: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节庆: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 白节: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与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马奶节: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除此之外,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日常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节庆、礼仪食俗 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上盘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 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全羊宴包括荐骨、四肢、肋骨、胸椎、羊头,有的地区还要加羊心、羊肝、直肠和羊肚。制法是将全羊的各部位倒入大锅,水温上升后,再加入一定量的熟嗜酸奶文火煮开,并经常翻动。肠、肚、心、肝和燎好的羊头另锅煮烂。另配调料。开宴时将煮熟的各部位放入大盘子里,尾巴朝外,羊头上要刻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十”上桌。食用时主人要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先动刀切割,然后大家才同吃。姑娘在出嫁之前,娘家人须煮羊胸脯肉给姑娘吃,以此表示送别。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庆或迎接贵宾用的一种特殊菜肴。 典型食品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万余人,其中云南有1.3万人,聚居在通海县新蒙乡,分中村、下村、白阁、交椅湾和陶家嘴5个自然村,是元朝初年随忽必烈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后裔。通海蒙古族从祖国西北大草原来到云南高原的通海杞麓湖畔、凤山脚下,已有740多年的历史。700多年来,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凭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把杞麓湖之滨、凤凰山之麓建设成了鱼米之乡。 蒙古族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8. 蒙古国图片大全图画
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其蒙古语名字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阴山山脉是古老的断块山。它东起河北东部的桦山,西止于内蒙古巴彦倬尔盟中部的狼山,东西绵延长达1000多公里,南北宽达50-100公里不等。阴山的最大特点便是南北不对称,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较为平缓。山脉的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至2300米之间。仿佛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麓的雨水较为充沛,适宜发展农业。
阴山山脉的自然资源非常富饶,原有白桦、青杨、山榆、山柳、松柏等树种。今日的林海之中,增加了人工种植的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树种。其山林之中还栖息着画眉、百灵、斑鸠、石鸡等飞禽以及狼、狍子、狐狸、野兔、青羊、盘羊等走兽。这里亦是远志、黄花、当归、知母、赤芍、干草等200余种中草药的生长地。井眼梁、马场梁、骆驼梁还是山脉中出名的天然放牧场所,是一片片富饶的旱地草场。
阴山山脉西起杭锦后旗的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坝上高原的大马群山。山脉平均海拔1500~2000米,呼和浩特以西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高峻,脉络分明。山脉的主峰是西端的呼和巴什格山,海拔2364米。在土默特右旗东北有大青山主峰,海拔2338米。在黄河北岸还有大狼山、大桦背山,都是河套地区的北部屏障。山脉内部的盆地中心及山前地带有数个积水形成的湖泊,著名者有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山脉南侧的大黑河、昆都仑河皆汇入黄河,但水量较小。
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是草原与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山区植被稀疏,仅在东段的阴坡有小片森林,有白桦、山杨、杜松、侧柏、油松、山柳等树种。中段和西段山地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山地草场,历史上曾是重要的牧区。
阴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天然分界线。山区本身是农牧交错地带。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中有旱作农业,种值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等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山区地质矿产资源丰富,大青山的煤矿、白云鄂博的铁矿和稀土矿都是品位高、储量大的著名矿区。
阴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内地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近年在山脉西部发现大批上自青铜时代、下迄明清时期的众多岩画,皆由古代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绘画凿刻而成,以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及与汉族的交流活动,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脉间宽谷多为南北交往的通途。例如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古途白道,古人以其路口千余米土色灰白,故名。北魏时曾在南端设立白道城。阴山山区现存名胜有昭君墓(青冢)、战国赵长城、高阙鸡鹿塞、五当召(汉名广觉寺)、美岱召、百灵庙。山前乌兰图格草原和辉腾梁草原是优美的旅游区。古今有许多著名诗句描写此山。如南北朝著名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句等,都如实地描写了历史时期阴山的风光和人类活动。
9. 蒙古图片大全图画蒙古图腾
是的,蒙古族的图腾是草原狼。
10. 蒙古包图片大全图画
好句如下:
草原美景⼀碧千⾥的草原风光,悠扬的马头琴声,喷⾹的奶茶,质朴⾼亢的蒙古民歌,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骏马在奔驰,牧民在歌唱,那草原上的⼩花、⽜⽺、骏马、牧⼈,构成了⼀幅极美的图画。
夏天的草原绿草如茵,深呼吸⼀⼝,清⾹的草⽊味扑⿐⽽来,让⼈⼼旷神怡、如痴如醉。
⽜、马和⽺漫游在草原上,风吹草动,形成了⼀幅如诗如画的景象,正如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骑在马背上,悠哉游哉,仿佛进⼊了世外桃源。6、夏天,⼀场⼤⾬过后,草原上的各种花⼉,⼀夜之间都绽开了笑脸。
那⽩的如雪,粉的像霞,红的似⽕,黄的胜⾦,整个草原像⼀座五彩缤纷的⼤花园,惹得蝴蝶蜜蜂在百花丛中狂歌乱舞。哟,萨⽇朗花也开了,它那五⽚细长通红的花瓣向下弯曲着,像⼀盏盏红灯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