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水生花卉 >

常见园林植物群落(园林植物群落的特点)

更新:2022-12-05 06:51归类:水生花卉人气:76

1. 园林植物群落的特点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于园林植物景观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一、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花木的政党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

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

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

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

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二、发挥综合防治优点,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

其优点是:

1、协调措施,减少矛盾。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

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

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

2、力求兼治,简化措施。

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

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

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

3、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

如防治地下病虫“种蝇”时,注重施肥与药剂杀灭成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三、建立园林植保护体系,促进生态园林发展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

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

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根据城市大环境的特点,利用植物群落内部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使它们互相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繁衍,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控制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

建立生态健全、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即生态园林体系,有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能够实现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有效控制。

当病虫害超出控制允许标准范围时,又要及时用药防治予以遏制。生态园林防治体现以防治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它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而且会收到很大的经济效益。

2. 简述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与特点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

3. 园林植物群落的特点是

1、法桐在烟台地区成长,病虫害少;

2、南大街改造曾将南大街两侧的法桐移栽,重新栽种了银杏树;

3、烟台市配植了刺槐、丁香、花灌木等耐旱品种;

4、悬铃木、梧桐、黄杨、月季,起到了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绿化街道的效果。

5、防护绿地则注重选择杨、柳、榆、桑等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和寿命长的树种。 烟台园林绿化也逐步由景观配套转为植物配套,力求形成以乔木为主,灌木、草坪为辅,形成乔、灌、藤、花草多层群落结构。 上层是高大喜阳的黑松,中间是花灌木、珍珠梅等半阳植物,底层则种植耐阴玉錾等地被植物,现已形成层次分明、群落特点突出的景观带,是典型的园林植物群落搭配,为今后烟台城市绿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4. 植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群落(英语:Community)或称为“群集”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的总体。群落生境是群落生物生活的空间,一个生态系统则是群落和群落生境的系统性相互作用。

从定义可知,它是由在一个群落生境里生活的动物群落和植物群落,也称为生物系统组成的。生物地理群落是生物和地理因素,就是说无生命的环境的总和。这些关系的总和则是生态系统。这个概念1877年由卡尔·奥古斯都·莫比奥斯提出,他将一个牡蛎海岸上的所有生物称作“生物社区”或是“生物群落”。

一个群落的生物物种占据不同的小生境。一个群落的生物相互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

优势种

一般而言,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物种的栖境,这样的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群幕各层中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丧优种。在我国热带森林里,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共优种。

简而言之,群落中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可用有关重要值评价方法来表征。常被用来划分群落的类型。

5. 如何理解园林植物群落

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分支,它也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环境多样性。地球上的植物约有55万种,其中有花植物为23.5万种。植物种类多样性是植物有机体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通过遗传和变异,适应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植物进化仍在继续,新的植物种类还会出现。平原,高山,沙漠,戈壁滩,盐碱地,赤道,极地,江河湖海及大气,无一处无植物生长。一滴水、生物体内外,都有可能是某些植物生活的场所。植物和动物、微生物与环境相结合,构成一个自我维持、自我更新、综合协调的生物系统。绝大多数植物都具有叶绿素及类似的色素,能够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自行制造养料,他们被称为自养植物或绿色植物。另外有一部分植物,其体内无叶绿素,不能自行制造养料,他们寄生在其他植物体上,从寄主身上吸取现成的养料而生活,如菟丝子,被称为寄生植物。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基因的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在自然界中,对于绝大多数有性生殖的物种而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往往没有完全一致的基因型,而种群就是由这些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多个个体组成的。

2、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拥有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他类群存在着生殖隔离。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组成;物种是进化的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在分类学上,确定一个物种必须同时考虑形态的、地理的、遗传学的特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物种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①具有相对稳定的而一致的形态学特征,以便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②以种群的形式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内,占据着一定的地理分布区,并在该区域内生存和繁衍后代; ③每个物种具有特定的遗传基因库,同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可以互相配对和繁殖后代,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不能配育或即使杂交也不同产生有繁殖能力的后代。

3、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从结构上看,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所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进行循环和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正常流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包括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其中,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生物群落的多样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从生物多样性的社会属性研究,森林或园林景观多样性应该作为生物多样性的第四个层次。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6. 园林植物群落的特点是什么

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特点:

园林绿化景观主要是为人们纳凉、休息、采光、通风、换气、观景,提供园林绿化场地。园林绿化景观小品,与园林建筑中的亭、廊、园路、栏杆、景墙、铺装、景桥、驳岸等配置,构成了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的特点。

一、直接性。园林绿化景观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园林绿化景观这种直接性特点,要求园绿化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简单地“种几棵树”。在设计中,园林绿化景观建设要注重长远、关注人性,通过对绿地植物生境及植物群落景观的科学设计,为人们提供亲密和谐、自然优美、生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生态性。园林绿化景观主体材料是绿色植物。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季节和生长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色彩、质地、形态等特征。在设计和施工栽植时,需考虑植物的动态变化,了解其一年四季中的景观作用及生态功能。易犯的错误是在植物环境中,选择了在某一个季节引人注目的植物,而忽略了它在其他季节与周围植物的配置。要保证土壤肥力、排水、光照、风力、温度等。园林绿化景观因受园林建筑影响,会产生土壤板结、建筑垃圾污染、光照不足等。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时,必须事先了解其生态条件,通过施工手段尽量排除不利因素。

三、人文性。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时应将地域文化、习俗和人文内涵融于景观之中。不同地域空间和不同性质的人文环境的文化特点各异。通过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展示地域和环境文化,使园林绿化景观与特定的人文环境相配合。植物不仅是观赏对象,而且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情趣。

四、功能多样性。园林绿化景观因满足不同需要而产生许多功能性区域和空间。因此,在园林绿化景观建设时,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空间需求,凭借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不同风格的绿地空间创造。使园林绿化景观体现不同的功能特点以及环境要求。

7. 植物群落的特点有

种群是在特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但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环境之间,并不孤立,也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该种生物的特殊规律性。个体的生物学特性主要表现在出生、生长、发育、衰老及死亡等方面。而种群则具有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例、社群关系和数量变化等特征。这些都是个体水平所不具有,而组成种群以后才出现的新的特性。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单元,与相邻生物群落的界线虽不十分明显,但在种类组成、个体特点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根据群落的组成特点,可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8. 植物群落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人工再建了第二自然,需要用生态恢复的理念做设计,用生态学修复的技术去实施。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限制因子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生态适宜性原理、生态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和斑块-廊道-基底理论等(任海等,2001),它们对园林设计及施工具有指导作用。

限制因子原理要求在设计中需要找出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要求设计的物种结构能充分利用时空资源,并具备自我维持能力或降低人工维护频度;生态适宜性原理表明多使用乡土植物,并在充分了解植物生态学特性的前提下做种植设计;生态位理论指导植物的搭配,合理安排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与尺度;群落演替理论表明园林绿化可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对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只具有指导意义;生物多样性原理要求适当增大物种多样性可使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更高;斑块-廊道-基底理论指导景观层次的规划,考虑在生境破碎化的场地中,合理利用空间。

9. 园林植物种群有哪些特点

园路顾名思义,指的是园林中的道路工程,包括园路的整体布置,路面结构材料的选择等。

园林主要的设计要素:

1,要注重园路铺地的功能性

在园路设计中 功能性是园林设计的要点,尤其是公共场所的园路铺装设计,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设计的人性化,比如按照实际的需要,用园路进行空间上的分割,可以分割成满足实际消防等的需求,同时也起到了划分空间的作用。

2,讲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园路去一趟作为园林景观绿化中的重要元素,连接着各个景观,所以铺装的选择上一定要与周边植物建筑环境相统一,做到情景交融。

总之园林的设计既要满足实用性,又要保证他的美观。

园路一般分为主路,即主干道,他能贯穿各个景区,形成全园的回环,因此主路最宽一般为4-6米。

支路,对主路进行辅助,一般为1.5-1.8左右。

小径,是整个园路系统的末梢,更多的起到提现园路艺术性的部分,客流量较小,一般为0.8-1米

另外一些园路构图技巧,楼上已经说了我就不一一论述了,它分为三种,直线,曲线,折线,我分享一些图供大家参考。

10. 园林植物资源特点

园林植物多是由园林工作者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筛选,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地方。下面介绍一些在北方城市常见的园林植物,帮助大家快速的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世界五大行道树

银杏树、法国梧桐、北美鹅掌楸、欧洲七叶树和欧洲椴并称为世界五大行道树,这五个树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北方城市中最常见的就是法国梧桐了,广泛存在于街道、校园各个地方。不过严格来说北方常见的是英国梧桐,此外还有美国梧桐。三种梧桐相差很小,最易识别的就是数球的数量:一球美桐、二球英桐、三球法桐。

上一篇:水蜡常见病虫害(水蜡叶子常见病害) 下一篇:春节常见的年宵花(什么叫年宵花)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