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大师名录(中国盆景大师名单)
1. 中国盆景大师名单
一般小盆景每隔1~2年翻盆一次,中盆景2~3年翻盆一次,大盆景3~5年翻盆一次。如系老树桩景,可多隔几年翻盆一次。 生长旺盛且喜肥的树种,翻盆次数要多些,间隔年限要短些;生长缓慢、需肥较少的树种,翻盆次数可少些,间隔年限可长些。 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的树种要勤翻盆。翻盆可通过根部生长情况来决定,当盆土不干不湿时,将盆倒翻过来,用手拍打盆底,使树木连土带根全部倒出来,检查土块板结情况以及根系分布情况,如土块板结、根系密布土块底面,则说明必须翻盆 树桩换盆的土壤以腐殖土、稻田土、山泥等为主,换土时可先在土中适当加上一些养料,使其在土中发酵挥发成为迟效型养料,这样能使树桩缓慢受益。至于土壤的酸碱度的把握,要视树种的具体情况而定。换盆时,一般先在盆底孔处固定筛网或瓦片,先加入颗粒较大土壤以利排水,然后放入树桩,填入颗粒较细的培养上,用竹、木棍插紧,并视树种情况确定浇水量
2. 全国盆景大师
贺淦荪、胡荣庆、梁悦美、吕坚、王选民、陆志伟、等等
3.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名单
一、顾景舟
顾景舟是公认的紫砂壶名家排名第一,是当代七大紫砂老艺人之一。
二、徐秀棠
1954年徐秀棠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艺人任淦庭为师学习紫砂陶刻,1955年随师父进入蜀山陶业合作社。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家。
三、吕尧臣
吕尧臣几十年都潜心紫砂壶艺,师从壶艺大师吴云根,后又得到朱可心、顾景舟等名家的指导,先有吕竹之称,后博采众长,大胆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吕氏壶艺。
四、汪寅仙
汪寅仙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1973年进厂研究所,得顾景舟大师指导,1976年至1977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日用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进修,1989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文化杰出传承人。
五、徐汉棠
1948年初中毕业后即跟随父母学艺,于五十年代初即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为顾老师第一弟子。19751976年入中央工艺美院进修。他富有艺术天才,功底扎实,善复制传统产品,也精于创新,工艺造型独具匠心,以冰裂纹装饰见长,作品似冰如玉,尤善作各式微型小盆,每有手迹,均称汉棠盆,为上海盆栽界珍藏。
4. 中国最有名的盆景大师
1、霍津:民国年间陶塑名家。驼背,人称“驼津”。擅塑仙佛人物和动物,尤以塑牛闻名于世。传世的牛作品多为素胎,能逼真地再现牛的神韵、形态以及纤细的牛毛,世称“霍津牛”。
2、霍子厚:又名文厚,因其跛,人称“跛厚”,民国年间艺人。擅长制作人物,代表作品有《关羽》、《太白醉酒》等,他熟悉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善于抓住历史人手的典型性格,塑造得细腻、生动,颇具写实风格。常在作品上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子厚制”。后开设店号“霍厚记”,又改钤用篆书阴文方形印章“霍厚记造”。
3、温颂龄:名奇,号颂龄,因其跛足,人称“跛奇”。民国时期颇具艺术个性的陶艺家,擅长塑造人物,耻于模仿,喜创新,纯以个人的观察体会创塑人像,在刻画人物性格上有独到之处。作品形象古拙,衣纹线条流畅,釉色凝重大方。抗战时期,广州沦陷(1938年10月中旬),他与儿子和徒弟在香港开了“复兴工业社”,香港沦陷后(1941年),温颂龄饿死于荃湾。
4、林堂煜:初在刘佐潮处当学徒,学习塑造亭宇小品,后改为学习塑造人物,题材较为丰富,具有刘佐朝的作风,其代表作有“杨五郎”,形貌古朴,衣纹简洁有力。其作品常印有“林堂煜造”篆书阳文方章,或“林堂煜作”阴文楷书长条印章。
5、吴灶生(1902-1981):又名吴炳南,广东石湾人。工艺美术师。自小学习拉坯成型工艺,熟习釉料的配制。民国期间曾自营陶业,1953年任石湾工艺四分社经理,1959年从工业陶瓷厂调到美术陶瓷厂从事釉料研制。长期致力于石湾传统釉色的继承发展,特别对红钧釉和结晶釉的配制和批量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石湾上世纪中叶的配釉名师。
6、廖作民(1904-1957):广东石湾人,原名廖源新,又称廖新。出生于陶艺世家,在艺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好学上进,酷爱陶艺。少年起到多家陶艺作坊学习陶塑技艺和制陶技术,后随堂兄廖坚学习山公、盆景和器物造型。时廖坚与陈渭岩、潘玉书等名家多有往来,探索切磋,从中获益良多。20世纪30年代与弟廖沧创办“利生”陶艺店。作品以人物陶塑为主,兼作山公盆景、器物。建国后加入石湾工艺生产社。早期风格粗犷写意,后期逐渐吸收潘玉书细致典雅之长。
7、梁华甫(1905-2005):广东石湾人。年轻时随父梁福学艺,谙熟泥、釉、火的运用,协助父亲经营“醉石轩”。1956年起在美术陶瓷厂创作室研究釉料配制及进行陶艺创作,擅塑人物、鹤、瑞兽等。作品以古雅、朴拙、浑厚出名,并配以变化无穷的釉彩。
8、陈 红:生于1906年,又名陈雄,女,擅长山公创作,一直被误认为男性,被称作“男工红”。解放后在石湾工艺美术陶瓷厂做山公人物,著名作品有《取经》等。
9、区 乾(1907-1958):广东新会人。父区大为清末民初擅塑鸟兽的著名陶艺名家,区乾自幼随父学艺,继承家传,1952年加入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工场(后转为石湾美术陶瓷厂)。他注重写生体验生活,作品风格写实逼真,讲究神韵和意境。他是石湾当代动物陶塑的一代宗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与刘传在石湾陶艺界“双峰并峙”。
10、马 海(1932—2004年):原名马其海,男,广东顺德人。少年因家贫辍学到广州、澳门等地当小贩、炊事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学绘画与雕塑。1956年进入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工场工作。1963年在石湾美术陶瓷厂从事陶艺创作。自学成才,兼收并蓄。作品以人物为主,多喜塑造历史上杰出贡献和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之士,寄情述志,寓意褒贬。
11、何秉聪(1918—1999年):本名叔明,号南海陶人,祖籍广东南海。早年于南海师范本科毕业,后获香港教育司署早级教师文凭,在省港多所中小学文、史、化学及数学等科任教五十余年;课余致力钻研陶艺从未间断,成为石湾陶釉专家,殊有创新之见;任香港艺术馆名誉顾问十五年;对石湾陶艺独怀深厚感情,积极参与多次在香港举办具规模的石湾陶瓷展览,推动陶艺爱好者及大众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收藏。著有《石湾陶艺》、《历史、神话与传说》、《陶艺杂谈》、《釉与涂釉》等。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予“视觉艺术终身成就奖。
5. 中国盆景大师名单大全
中国盆景界国家级艺术大师共有5批,百余人。但不论如今足否在世,周瘦鹃、孔泰初,韩学年,贺淦荪、潘仲连,胡乐国,徐晓白、赵庆泉、胡乐国、伍宜孙等,均称得上前十的大家。
他们均由国家建设部城建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联合会承认,在中国盆景界具有高超技艺、高尚艺德、为中国盆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6. 中国著名盆景大师精品盆景
盆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盆景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国内这些年许多地区都建立了盆景生产基地,生产制作各类盆景,不仅在国内市场大量销售,而且还畅销世界各地。那么玩盆景,选哪些树种更保值升值?
1、艺术价值高、经济价值高
要收藏盆景,就需要造型独特,有丰富内涵,意境深远的盆景。最好是可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再来就是经济价值高、较为贵重的产品,其增值的力量的才会更大。
2、增值潜力大,生长缓慢
对于盆景来说,它具有一个其他艺术品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生长,也代表着变化,这也是它的潜力所在。在选品的时候,需尽可能要那些本身还不是特别完善,能随着后期的生长不断完美的盆景,这就是其潜力的表现。因此,生长缓慢、成型困难、造型越是得来不易的盆景,更有收藏的价值。
3、树种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盆景树种都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今天给大家推荐几种能保值升值的盆景树种。
松柏类
松柏类盆景,堪称为盆景之王,有松柏长青、青松翠柏之说。尤以松类盆景为最,松树四季常绿、耐寒耐高温,特别是耐干旱,生命力可谓强盛。中国国产的松树中,最好的是山松即马尾松。山松树形是松树中最优美的,因而非常珍贵。在当今盆景世界,全球最盛行的盆景树种就是松树!
柏树的美学特征几乎与松树一样,但也有不同之处,除古老、翠绿、坚强、奇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它的韧性;柏树皮纹理条状旋转如绞绳,树枝不易折断。现在流行的舍利干,大多都是柏类制作而成。盆景工作者喜欢用柏树制作“舍利干”盆景,以表现古木逢春之意。
对节白蜡
对节白蜡是世界仅存的木犀白蜡,物以稀为贵,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树种,其花期在4-5月,果期9月。喜欢光照,耐寒耐干旱,适应能力极强。生长缓慢,寿命长,树形优美,盘根错节,是园林、盆景、根雕家族中的极品,深得盆景大师们的喜爱,是优质的盆景素材之一,都能称得上是活化石了。
黄杨
黄杨是盆景里的老牌贵族了,总有它的一席之地,黄杨树姿优美、叶片密集、枝干苍劲,虽然生长比较的缓慢,但树型很是稳定,还四季常青,一直被人们所青睐,微小型的盆景中黄杨是主力军,大中型的黄杨盆景的价值是很高的。
罗汉松
罗汉松盆景,树姿葱翠秀雅,苍古矫健;叶色四季鲜绿,有苍劲高洁之感。 若附以山石,制作成鹰爪抱石的姿态,更为古雅别致。罗汉松还能和水、竹、组景,更有培养成丛林式的罗汉松盆景,给人以野趣的享受。这些创作而成的罗汉松盆景,结合其长寿的特性,好好养护,迟早会成为一盆极佳的艺术品。
雀梅
雀梅,中国盆景的主要树种之一,因为根杆自然奇特,能提根、能露爪,造型优美、古色古香,是为中国盆景岭南流派的五大名树之一,更是打开美国盆景植物市场的主力军。雀梅不光萌发力好,适应性强,生命力也很强健,适合创作成各种式样的盆景,观赏价值极高,在南方是比较受欢迎的。
金弹子
金弹子根部黝黑,茎干色泽如铁,刚健挺拔,树姿优美,能观花观果,已经具备了成为优质盆景的潜质。根、干、形都有很大的造型空间,是盆景创作者喜爱的素材之一,可以说是集观根、观形、观叶、观花、观果,闻香于一体的盆景佳品,为中国盆景传统流派之一的川派盆景的主要树种。
九里香
九里香盆栽到处可见,但九里香盆景却很稀少。九里香的树姿优雅、枝干矮壮苍劲、盘根错节,是很好的盆景素材之一,尤以制作直干式、双杆式、斜杆式等为佳品,也是岭南派盆景的主要树种之一。
梅
梅花赏老不赏嫩,以老梅桩培养而成的盆景为佳品,其势苍劲、其形挺拔、其性孤傲,古梅桩盆景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从树桩开始培育,虬枝显得苍劲有力,形态特别。
枫树
枫树叶新叶发红,老叶返青,自古就被文人骚客们所喜爱,枫类(槭树)古桩,以其独特的风格及形象,受到广大盆景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博兰
海南岛的独特树种,大多生长于山沟、悬崖峭壁、石缝等处,其根系发达、虬曲多姿,既耐旱又耐涝,还耐阴,繁殖能力又强,是制作盆景的优良素材,越来越受盆景大师的喜爱,同时也是近十年来,价格一路高歌猛进的树种,野生桩价格高得惊人。
7. 中国盆景大师作品
中国是世界的诗词王国,历代的诗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以凝炼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十分生动地概括了山水花木的精神品格和风情韵致,还有不少是吟咏盆景艺术。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品赏山水盆景后发自内心赞美的咏叹。“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达。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荫否?人生七十稀。”这首诗是白居易自栽松树盆景几十年,对松树盆景蔚然成林,葱茏突兀,富有强盛生命力的歌吟。
宋代的不少诗人、画家如苏东坡、陆游不仅亲自制作盆景,且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留下许多名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苏东坡《取弹子石养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丘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天功日衰稿。”(陆游《菖蒲》)。这些诗篇不仅表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还对山水盆景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赞美。
元代强调盆景的“小中见大”,也要求画理入盆的意趣。谢宗可《蟠梅》诗:“萦春绊碧裂苍苔,岁晏寒香宛转来;蛟蛰冻云冰骨瘦。龙眠夜月玉鳞开。风霜气势从千折,铁石心肠亦九回;只为东君甘自屈,不教枉点百花魁。”
清时,观花盆景不仅在民间深受喜爱,在宫廷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康熙在《咏御制盆景榴花》中写道:“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 青叶里珊瑚朵,疑是移银金碧中。”把盆中珊瑚配景的衬托,榴花的娇艳欲滴写的十分传神。
同是用《小重山》词格描写盆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符在《小重山》词:“红架方瓷花镂边,绿松则半尺,数株攒,断云根取石如拳。沉泥上,点缀郭熙山,移近小阑杆,剪苔铺翠晕,护霜寒,莲筒喷雨冥飞泉,添香霭,借与玉炉烟。”龚翔在其《小重山》中也写道:“三尺宣州白狭盆,吴人偏不把,种兰荪,钗松拳石叠成村,茶烟里,浑似冷云昏,丘壑望中存,依然溪曲折,护柴门,秋霜长为冼苔痕,丹青叟,见也定消魂。”两首《小重山》词把盆景的形象和意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触景生情和浮想联翩的感觉。
现代著名作家和园艺大师周瘦鹃先生不但著作等身,也不辞风雨寒暑,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盆景丛中,侍弄花草盆景,他曾写过一首七绝诗来说景言志:“不事公卿不辱身,悠然物外葆天真。长年甘作花奴隶,先为梅花忙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