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著病害防治(红树林病虫害)
1. 红树林病虫害
能用。但有4点禁忌要注意!
1、不要和除草剂混合使用,芸苔素能缓解除草剂药害,如果杂草吸收到芸苔素后,会降低除草效果,建议二者间隔7天以上使用,不过芸苔素可以和杀虫剂或杀菌剂混合使用。
2、出现旺长的地块不要喷施芸苔素,芸苔素能够促进植物内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出现旺长的地块,需要尽快控旺,而不是喷施芸苔素。
3、夏季使用芸苔素时,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之间不建议喷施,要避开高温时间段,当温度过高时,喷施芸苔素后,蒸发过快,导致利用率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夏季时建议上午10之前下午16点以后喷施。
4、下雨天或者6小时内有降雨的天气下不要喷施芸苔素,当芸苔素喷施到叶片上以后,被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遇到下雨天,雨水会把药液冲刷掉,同时,还会稀释一定的浓度,导致芸苔素的作用大大降低,所以,喷施芸苔素时,提前观看天气预报很重要
2. 红松林病虫害防治
从辽宁桓仁和兴苗木专业合作社这些年的种植和移植红皮云杉的过程中也发现过这种现象。我认为你提到的边枝发白黄很可能是红皮云杉叶锈病。你看看是否符合下面的症状:一般6月下旬红皮云杉当年生嫩叶上出现淡黄色的段斑,其上成行排列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点,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小点顶部有淡黄色密滴珠。数日后在性孢子器之间或对面,产生桔黄色微隆起椭圆形,或长条状锈孢子器。病叶逐渐变为淡黄色,密生桔黄色锈孢子器,发病严重的林分远望整个树冠呈现一片枯黄色。锈孢子器成熟后,包被膜陆续破裂,飞散出黄色粉状的锈孢子,9~10月份病叶干枯脱落。 云杉叶锈病分布主要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四川、河北、山西、山东、台湾、青海等省(区),天然幼壮云杉林、人工云杉幼林,以及苗圃1~4年生的云杉幼苗都容易患此病。幼林重病株次年延迟发芽或不发芽,枝梢长度逐年缩短,生长衰退。 如果符合我上面描述的症状,那么主要的病原有:杜鹃金锈菌(Chrysomyxa rhododendri De Bary)是长循环型生活史转主寄生锈菌。在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阶段寄生在红皮云杉当年新叶上,偶尔也生在鱼鳞云杉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阶段寄生在兴安杜鹃叶上。 性孢子器生于嫩叶皮层下,黄褐色丘形小点,直径0.15~0.24mm,高0.1~0.13mm,内含受精丝和性孢子,其顶部分泌蜜汁。性孢子为长椭圆形。无色,大小为5.1~8.3μm×3.1~4.6μm。 锈孢子器桔黄色,扁长柱形,长0.5~1.1mm,宽0.3~0.5mm,高0.8~1.2mm,锈孢子卵圆形,桔黄色,串生,大小为 20.3~27.5μm×16.8~22.4μm。表面具有疣,电镜下可见表面分为疣区和光滑区,疣呈塔形,平顶刺疣,光滑区似“U”字型,占孢子表面积约1/4~1/3左右。 夏孢子堆散生或密集生于叶背表皮下,后外露,尖塔形,有似包被。基部直径0.3~1.5mm,高1.2~2.0mm。夏孢子广卵形,桔黄色,串生,具疣,大小为21.2~28.7μm×17.0~21.5μm。 冬孢子堆扁圆形,初生于叶表皮下后外露,棕红色,直径0.3~0.5mm,有的相连汇合成大冬孢子堆。冬孢子单细胞,无色、光滑,短圆柱形,串生,大小为10~20μm×10~16μm。冬孢子串链长达40~80μm,松散地连合成堆。 担孢子鲜黄色,不规则圆形,表面具有短平顶疣,疏密不均,大小为22.0~24.7μm×16~21μm。 发生规律 1.侵染循环:病原菌以夏孢子阶段的菌丝在常绿灌木兴安杜鹃叶上越冬,病部叶表面呈暗棕红色病斑,第二年春逐渐发育。5月下旬~6月上旬,形成微隆起暗棕红色冬孢子堆。6月中、下旬冬孢子成熟,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随风传播,侵染云杉当年生嫩叶。云杉在6月下旬或7月上旬发病显症状。7月中旬至8月下旬,锈孢子器陆续成熟破裂,释放锈孢子。锈孢子随风传播,侵染兴安杜鹃。在叶背产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成熟飞散重复侵染杜鹃。秋末,以夏孢子阶段菌丝过冬。 2.流行条件:此病原菌在我国是1928年在辽宁省凤凰山首次发现,现分布全国10个省份,但都未引起云杉叶锈病流行成灾。由于阔叶红松林大量采伐,寄主红皮云杉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比例大量增加,中间寄主兴安杜鹃大量繁殖遍山分布。病原菌经过几十年,也大量积累,因此具备了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终于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云杉叶锈病进一步发展蔓延流行成灾。 3.病害与光照的关系:天然红皮云杉幼、壮林,尤其是分布在公路两侧平坦、河谷地上,受光照时间较长的云杉林分病重,可能是云杉属阴性树种不宜长日照,致使抗病力减弱。 4.病害与林分类型的关系:云杉纯林比各种云杉混交林发病重,一般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幼林比壮龄林重。 鱼鳞云杉比红皮云杉有较强的抗病性,天然鱼鳞云杉很少发病。 防治方法 1.清除中间寄主减少侵染源:在兴安杜鹃开花后,及时连根铲除,特别是苗圃附近。 2.营造云杉与其他树种的混交林。 3.苗床上用塑料薄膜做拱棚,直接阻隔病原菌的侵染,侵染期过后撤除拱棚,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4.苗圃和人工幼林在侵染期内,及时喷药剂防治,可用97%敌锈钠0.25%的药液,加上0.2%洗衣粉或20%的粉锈宁200倍,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2~3次。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3. 红树林病虫害防治
林业局工作职责如下
一、研究拟定森林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国土绿化的方针、政策,组织起草有关的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二、拟定国家林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管理中央级林业资金;监督全国林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三、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组织、指导以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工作;组织、协调防治荒漠化方面的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指导国有林场(苗圃)、森林公园及基层林业工作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四、组织、指导森林资源(含经济林、薪炭林、热带林作物、红树林及其他特种用途林)的管理;管理国务院确定的重点林区的国有森林资源并向其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组织全国森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和统计;审核并监督森林资源的使用;组织编制森林采伐限额,经国务院批准后,监督执行;监督林木、竹林的凭证采伐与运输;组织、指导林地、林权管理并对依法应由国务院批准的林地征用、占用进行初审。
五、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拟定及调整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名录,报国务院批准后发布;指导森林、陆生野生动物、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负责濒危物种进出口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珍稀野生植物及其产品出口的审批和有关国际公约的履约工作。
六、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指导全国森林公安工作;组织、指导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检疫、森林植物新品种保护和森林外来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领导武装森林警察部队并负责其业务工作。
七、研究提出林业发展的经济调节意见;监督国有林业资产;审批重点林业建设项目。 八、指导各类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药用林、竹林、特种用途林)和风景林的培育;指导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工作。
九、组织指导林业科技、教育和外事工作;指导全国林业队伍的建设。
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4. 红树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树种选择
因为红树的品种较多,所以,要根据宜林滩涂的条件选择适宜品种。据专家介绍,红树新造林树种主要应选择秋茄和桐花树为好。
二、苗木规格与类型
造林苗木应全部采用1年生的容器苗。苗木的基本要求是:苗高30~50 公分,生长正常、苗木健壮、根系完整和无病虫害的一级种苗。
三、造林地选择
一定要选择淤泥深厚、肥沃、海水盐度较低(<20‰)、风浪小的中低潮滩地或河口海岸交汇处的滩涂规模化种植。
四、林地清理
在造林前,应先清除渔网、漂浮杂物、杂草等。确保造林地地势平缓、海水进入和退出都非常顺畅。
5. 红枫树病虫害的防治
应该是土壤的问题, 可能是排水不良, 造成土壤酸化发霉, 所以才会滋生小虫, 进而影响根的生长, 当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使叶子发黑卷曲。
一、调整光照
原因:红枫树的叶子出现卷曲、枯萎的情况,可能是光照过强导致的。红枫树生长中需要阳光照射,但是过强的阳光不仅不会促进健壮的生长,还会导致叶子出现枯萎卷曲的情况,导致叶子干枯。
解决方法:夏季的时候,本身气温偏高,此时不能放在直射的阳光下,可以将红枫树移到阴凉通风的位置,接触柔和的光线。
二、适当浇水
原因:红枫树较耐干旱,但是生长中并不能缺少水分。如果浇水不足的话,土壤会长期处在干旱的状态下,根部吸水不足,引起叶子卷曲枯萎。
解决方法:红枫应该合理的浇水,观察到土壤发干后及时浇水,补充足够的水分。虽然要补充好水分,但是红枫树同样耐不住水湿积水,应该注意控制水量,避免出现沤根、烂根的问题。
三、防治病虫害
原因:红枫树如果感染了病虫害的话,也会引起此情况。
解决方法:将发病的卷曲叶子摘除,然后找出病因及时的喷药。
四、通风增湿
原因:红枫树如果处在不通风、干燥的环境中,也会导致叶子卷曲枯萎。
解决方法:可以促进通风,及时往枝叶上喷水增加湿度。
6. 红树林人工林容易爆发病虫害的原因
中国森林法规定将森林划分为如下5类:
①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原始森林
②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③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④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⑤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试验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 通常将森林分为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3类。
①原始林位于边远地区,基本上不受人为的影响;
②次生林是原始林经过人为的干扰破坏以后,通过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发生的森林;
③人工林是人为地采用播种或植苗的方式营造的森林。 人们常根据优势树种对于森林资源进行分类,并且可以依据优势树种的分类地位制定出多极的分类系统。例如,首先可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而针叶林可按照优势树种的属,分为松林、落叶松林等,松林又可分为油松林、红松林、马尾松林等。
除此以外,还要考虑各树种的构成比例,按此特征可将森林资源分为纯林和混交林两大类。天然林大多数是混交林,但在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苛刻的地方,也可能形成纯林。人工林大多数是纯林。 区分森林资源的另一重要林木特征是林木的起源。
凡林木是种子更新起源的,称之为实生林,凡是以无性更新方式起源的,称为萌芽林或无性繁殖林。年龄亦是区分森林资源的重要林木特征。根据龄级(多数以20年为一个龄级,有时以10年或5年为一个龄级,随树种的生长快慢和经营强度而定)划分年龄阶段。通常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类。成熟林和过熟林是当前可以采伐利用的资源,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则是后备资源或称经营资源。 林木特征是森林的自然属性,但随着对森林的研究的深入,要求对于森林资源进行更加科学的分类。对此,分类的途径和方法也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植被学途径、立地学途径和生态系统的综合途径3大类。
植被学途径。中国植被学家以植被型、群系和群丛为基本的分类单位。此外,还有一些辅助单位。如,属于森林的针叶林和阔叶林就是两个大的植被型组(植被型组就是一个辅助单位)。在针叶林中,划分为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等5个植被型。在阔叶林植被型组中,区分为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竹林等9个植被型。基层的分类单位群丛,则要求以群落中各层的植物成分和环境条件都相同作为划分的条件。
立地学途径。按照立地条件的特点对森林进行分类也是许多国家的常用做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应用于无林地,也可以应用于有林地。对于山地条件,中国很多地区采用了诸如海拔、坡向和土层厚度这类因子,划分的土地单元通常称之为立地条件类型。生态系统的综合途径。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综合的观点对森林进行分类是最合理的。
7. 红树林虫害防治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科学有序推进我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扩大红树林面积,提高生物多样性,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整体保护。突出红树林生态功能,全面加强保护,维护红树林生境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实施整体保护。
2.尊重自然,科学修复。遵循红树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评估确定红树林适宜恢复区域,采用自然恢复和适度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生态修复,优先选用本地树种。
3.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针对各地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突出问题,明确不同区域政策要求,优先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内开展修复,逐步扩大到其他适宜恢复区域。
4.分级负责,多方参与。按照事权划分,明确各部门在红树林保护修复方面的职责分工,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激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和修复。
(三)行动目标
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成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的清退,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675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550公顷。
二 重点行动
行动一:实施红树林整体保护
——优先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要求,依据相关基础性调查及科学评估成果,将红树林相关自然保护地,以及自然保护地外的红树林、红树林适宜恢复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责任单位:沿海各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
——严格红树林地用途管制。从严管控涉及红树林的人为活动,红树林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可在有效实施用途管制、不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开展适度的林下科普体验、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养殖,经依法批准进行的科学研究观测、标本采集等活动。除国家重大项目外,禁止占用红树林地;确需占用的,应开展不可避让性论证,按《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等规定报批。禁止在湿地内非法移植、采伐、采摘红树林,或者以其他方式毁坏红树林。红树林人工种植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因科学研究、医药或者更新、改造、抚育等需要移植、采伐、采摘红树林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批。
责任单位:沿海各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行动二: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
——调整优化和新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等文件要求,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红树林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不得将养殖塘区域调出保护区范围的要求,完成漳江口、九龙江河口、泉州湾、闽江河口、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等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的优化调整;推进新建福清兴化湾湿地水鸟、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等一批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地。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有序清退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对环三都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和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内违法养殖塘依法予以清退;对现有的合法养殖塘,到期后不得再续期;对未到期的鼓励提前退出,给予合理补偿。清退后要对原养殖塘区域进行必要的修复改造,为营造红树林提供条件。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建设。按照自然保护地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基层红树林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改善红树林保护管理、监测和宣教等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一是加强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福清兴化湾湿地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二是加强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三是加强环三都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
责任单位:漳州、泉州、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
行动三:强化红树林生态修复的规划指导
——统筹红树林保护修复规划。贯彻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等,抓紧制定《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25年)》,继续落实《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统筹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将全省至2025年营造红树林675公顷和修复红树林550公顷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至相关设区市和县级单位。相关设区市和县级单位为履行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应组织编制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细化落实目标任务,明确年度造林具体任务和实施地块,提出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等人工设施清退计划,明确实施区域和项目,制订保护、营造、修复、管护等技术措施,落实资金来源和保障措施。各市、县编制的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具体实施方案,报送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备案。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林业局,沿海各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实施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漳江口、九龙江口、泉州湾、兴化湾、闽江河口、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等自然保护地建设,通过配备和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巡护监测、科普宣教等设施建设,强化对保护地内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开展红树林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红树林保护意识。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
行动四: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
——科学营造红树林。到2025年,营造红树林675公顷。在红树林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合理确定红树林适宜恢复地。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通过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租赁等退养措施,对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实施清退,在此基础上,优先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坚持宜林尽林,优先选用本地红树物种,扩大红树林面积。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内养殖塘等人工设施清退,计划退养还湿40公顷,保障红树林造林用地需要;其中,2021年完成清退20公顷,2022年完成清退20公顷。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修复现有红树林。统筹开展现有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林地、潮沟、林外光滩、浅水水域等区域的修复,特别是对人工纯林、有害生物入侵、生境退化的红树林等进行抚育,采取树种改造、有害生物清除、潮沟和光滩恢复等措施,对红树林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到2025年,修复现有红树林550公顷。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加强后期管护。各地要对新营造的红树林采取严格的保育措施,明确责任单位,落实管护责任,对成活率不达标或分布不均的地块进行补植。根据红树林生长规律,定期对红树林营造质量及成效进行评价。营造一年后,对其成活率、生长情况等进行评价;营造三年后,对其保存面积、林分健康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落实后续保护修复措施。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防控有害生物。各地要组织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外来有害生物、本土有害生物的调查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重点加强对互花米草、广州小斑螟(海榄雌瘤斑螟)、桐花树毛颚小卷蛾、丽绿刺蛾、考氏白盾蚧、盘多毛孢菌、鱼藤、藤壶等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风险管控机制。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措施有效治理互花米草,遏制滩涂被有害植物侵占。加强红树林幼苗管护,采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生物防治手段开展防治,防止有害生物成灾危害。加强检疫执法,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保障红树林种苗供应。依据红树林生态修复任务规划,加强红树林苗木供求预测分析,推进红树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急用为先的原则,在现有红树林保护区域内,科学划定专用采种园,确保当前红树林各类树种的种苗供应。依托漳江口、九龙江口、泉州湾、罗源湾、环三都澳等自然保护地红树林,建立红树林种质资源收集区、良种优苗繁育区、苗木生产基地,保障红树林造林与修复种苗供给。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
行动五:强化红树林科技支撑
——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科技攻关。争取将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列入有关地方科技攻关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组织有关科研部门开展本省主要红树林树种(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等)苗木繁殖、优良品种选育、引种实验、栽培抚育、病虫害防治、珍稀物种保护、有害物种防控、结构单一人工林与退化次生林提质改造、红树林减灾功能等重要课题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强现有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研究基础设施和标准体系。依托国家批准我省建设的泉州湾和闽江河口2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站和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监测站,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进一步强化各监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研监测设施设备。加强与厦门大学、国家海洋三所、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批红树林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全省红树林保护修复研究的基础设施,提高我省红树林保护修复科研水平。制定和完善红树林保护修复技术与管理规范。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行动六:加强红树林监测与评估
——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能力。结合国土三调成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手段,进一步组织对红树林资源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健全红树林资源本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依托现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等,建立和完善现有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红树林监测网络,构建红树林监测监管信息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红树林资源、生物多样性、重要生态功能、环境质量现状等的动态变化。同时加强对新造红树林的跟踪监测评估,为后续抚育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全过程跟踪评估。积极组织申报红树林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项目实施情况、生态系统恢复效果、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效益进行长期监测与评估,促进生态修复项目水平不断提高。
责任单位: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行动七: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体系
——完善地方红树林保护修复制度。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对《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福建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执行情况进行评估,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的有关规定等,进一步健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制度体系,明确对红树林保护区域内允许开展的有限人为活动的具体监管要求。
责任单位:省林业局、自然资源厅,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宁德市林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自然资源厅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中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省林业局在湿地保护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统筹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履行红树林保护修复主体责任,负责建立红树林保护修复协调机制,组织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完善红树林保护制度,加强日常监管工作。
(二)加大资金政策支持。省自然资源厅利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省林业局利用湿地保护修复、沿海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开展红树林营造、现有红树林修复、红树林保护、监测等工作。省自然资源厅将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的支持,按年度红树林造林合格面积的40%,对地方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红树林保护和修复任务,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统筹用好各类资金。
(三)推进市场化保护修复。贯彻推进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要求,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红树林保护修复。按照国家部署,研究开展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探索建立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推进红树林市场化保护修复的具体政策。
(四)加强宣传、公众参与和国际合作。各地要积极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宣传教育,对典型案例、有效模式和先进人物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红树林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前沿成果,展示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成功的经验、技术和模式。
8. 红树林树虫
1.合浦南珠 地理标志产品
产于广西合浦。 合浦地处亚热带,北有云开大山阻挡寒潮入侵,常年水温多在15-300C之间。沿海港湾宽阔,有朱沙、青婴、平江、杨梅、断网、乌坭等七大天然珠池,每个珠池形状象海底盆地,平均面积数万亩。海底多有泉水涌出,能调节珍珠贝生长所需的适当盐度。
2.合浦大月饼 地理标志产品
合浦大月饼是近几年来在月饼界兴起的一种特色月饼,合浦大月饼之所以好吃的原因是1.手工制作有特色2.货真价实味道好3.价格公道实惠多4.重营销懂得吆喝5.精心维护好名声等特点6.包装美观等特点合浦大月饼是中秋送礼的必备选择。
3.海参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
5.香山鸡嘴荔枝 地理标志产品
香山鸡嘴荔枝--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香山鸡嘴荔枝富有传说色彩,其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明末清初,广东增城一位官员到外地做官,骑马路经合浦县公馆镇香山村,将随身携带自家乡增城的荔枝拿出来解渴,随后把荔枝核丢在路旁边,不料次年竟然长出了几株荔枝树。
6.涠洲黄牛 地理标志产品
涠洲黄牛是广西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之一, 在广西北海养殖涠洲黄牛历史悠久。涠洲黄牛被毛分黄、棕、黑三种。头长短适中,额平,角基粗圆,角呈八字。颈粗短而肉垂发达。涠洲黄牛原产于广西北海市的涠洲和斜阳两岛。涠洲黄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7.合浦文蛤 地理标志产品
合浦文蛤肉色玉白,肉嫩味鲜,口感爽滑。合浦文蛤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蛤俗称车螺,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文蛤在我国分布较广,其中合浦文蛤较为有名。
8.北海沙虫
又名方格星虫,形状似根肠子,粗度一般为5─8毫米,长度一般5~10厘米。含丰富蛋白质,味道尤其鲜美,可鲜食、亦可晒干后食。有降血压、治湿、防癌作用。 干制后炸、炒、炖、烩、煮汤均可。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9.珍珠贝肉
你吃过珍珠贝肉吗?能作肯定回答的恐怕在我们珠乡亦非百分之百,因为此物量少且珍贵,珠农一般是不外卖的。珍珠贝肉就是孕育珍珠的海贝内的肉体,乳黄色、大小如鹅蛋黄,用它煮粥,入口极为鲜嫩爽滑,味道绝非其他贝肉可比,吃者吃过后会觉得精神格外清爽。
10.花刺参
花刺参一般体长三十至四十厘米,体稍呈四方柱形。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肉刺。腹面管足排列成3纵带,其中中带较宽。口周围有触手二十个。体色多数为深黄色带深浅不同的橄榄色斑点、黄灰色带钱褐色的网纹或浓绿色的斑纹等。肉刺末端有的带红色。干品体近圆筒形,略扁。
大家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或建议,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