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花卉种子 >

《竹石》图(竹石图郑板桥)

更新:2022-12-16 13:35归类:花卉种子人气:61

1. 《竹石》图

竹石创作的写作背景为:这是一首题画诗,原题名《竹石》,是郑板桥自己题写的竹石图。

郑燮在位期间,曾作过不少益民利众之事,深受百姓爱戴。

这是一首题画的诗,题为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

诗中的竹,其实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体现。

《竹石》是清代书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充分表现了劲竹顽强的生命力和刚毅的性格。后两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傲然挺立。此诗借物喻人,诗人通过吟咏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全诗语言通俗而有新意,虚实结合,情景相生,饶有理趣。

2. 竹石图郑板桥

《竹石》是郑板桥的诗。

一、《竹石》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

二、《竹石》原文翻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三、《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 竹石图片

《竹石》意思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创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4. 竹石图轴徐渭

他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

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

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

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

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

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

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5. 竹石图苏轼

字子瞻,一字和仲。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6. 竹石图轴是谁画的

清郑燮兰竹石图轴,现收藏于。为清代画,构图简洁,用笔劲健,以石为脉,兰竹疏密得当,浓淡相宜,为板桥兰竹精品。《兰竹石》图,以石为脉,兰竹相间,兰竹繁而不乱,浓淡相宜,书法用笔绘兰竹,用笔劲健,题款于石上,构图独具一格,为郑燮兰竹石中的精品。

笔下的兰花叶短而力,花劲而逸,叶暖花酣气候浓,一片茂盛之状,正是“数尺之箭,数月之花”,有数十里之香的“春夏之气”。在画法上的特点是:叶尚古健,不尚转折,用笔直来直去,却逐步顿挫,留得住笔,否则便直率无余味,叶转处用笔蹲,体劲而用腕,写花雄浑挺拔。

7. 竹石图李衎

梅道人是指画家吴镇。

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其工诗文书法,绘画题材多为渔父、古木、竹石之类,善画山水、梅花。

草书学巩光,山水师法董源、巨然而又独出机杼,以雄强笔法辅以丰富墨法,自有一种苍茫沉郁、古厚纯朴之气。精写竹,师李衎,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

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

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8. 竹石图郑燮作品欣赏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墨兰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9. 竹石图国画

文徵明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明代书法家和画家。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数次参加科考但未被录取,直至54岁,被荐为翰林待诏。仅四年便辞官还家,从此尽力回避时政与权贵,潜心致力于诗文书画30余年,享年90岁。在绘画上他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等,尤以画兰草独具一格,时称“文兰”。他的画风主要继承了宋元文人画的传统,风格多受赵孟頫、沈周之影响。其绘画作品精妙工细,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文徵明博学多才,精通诗文、书画,晚年声望极高,被称为“‘四绝’全才”、“文笔遍天下”,成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漪兰竹石图》是文徵明水墨画的代表作之一,画卷以山石、兰竹为题材,以兰花为主,纵30.5厘米,横1361.6厘米,藏辽宁博物馆。

作品以行书的笔法用笔,精细中带工拙,勾、擦、破、染多用中锋并参以侧锋。兰草以中淡墨为主,线条转折轻松自如,流利秀劲,熟练中又见生涩;山石以淡墨、干笔的勾勒为多,不加渲染,皴法较少,以此来烘托兰花。整体笔墨湿润中见干枯。构图中疏密、繁简布局合理。整幅长卷墨色淡雅,画面清新自然,抒情意味强烈,工细中蕴含着质朴、沉稳和灵动,得自然之神韵,体现了文人画清逸、苍劲的风格特点,有强烈的文人书卷气,也呈现出文徵明晚年的风格样式。

上一篇:石竹怎么让它开花(石竹怎么让它开花结果) 下一篇:石竹的象征意义(石竹寓意什么意思)

游客 回复需填写必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