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囊壳图片(闭囊壳通常着生于)
1. 闭囊壳通常着生于
得了白粉病。
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
2. 闭囊壳与子囊壳
子囊菌的产孢结构:
1闭囊壳:呈球形,无孔口的封闭状。常具有多种多样的包被。
2子囊壳:子囊壳呈球形、卵形或梨形,顶端有突起部分,内部为空腔,着生子实层,成熟时子囊孢子从子囊壳突出部分的顶端口孔散出。
3子囊盘:呈盘状或杯状。在盘的上面遍布子实层,下部为菌丝层,称为囊基层,它们由囊盘被所支持。
3. 闭囊壳是真菌无性繁殖的结构
豇豆白粉病
这可能是豇豆白粉病。 本病由真菌白粉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包括13科60余种植物,常见的有豌豆、豇豆、菜豆、蚕豆、扁豆、甘蓝、芹菜、番茄等作物。在寒冷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寄主表面,萌发时产生芽管,后形成菌丝体,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荫蔽、昼夜温差大,多露潮湿,有利于本病发生,在干旱情况下,由于植株生长不良,抗病力弱,有时发病更为剧烈。
4. 闭囊壳名词解释
霉菌
霉菌形成分枝菌丝的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的名词,在分类上属于真菌门的各个亚门。构成霉菌体的基本单位称为菌丝,呈长管状,宽度 2~10微米,可不断自前端生长并分枝。无隔或有隔,具1至多个细胞核。在固体基质上生长时,部分菌丝深入基质吸收养料,称为基质菌丝或营养菌丝;向空中伸展的称气生菌丝,可进一步发育为繁殖菌丝,产生孢子。大量菌丝交织成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称为菌丝体。菌丝体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鲜艳的颜色,有的可产生色素使基质着色。霉菌繁殖迅速,常造成食品、用具大量霉腐变质,但许多有益种类已被广泛应用,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和认识的一类微生物。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的菌丝。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是一种管状的细丝,把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很像一根透明胶管,它的直径一般为3-10微米,比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约粗几倍到几十倍。菌丝可伸长并产生分枝,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就叫菌丝体。
根据菌丝中是否存在隔膜,可把霉菌菌丝分成两种类型: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无隔膜菌丝中无隔膜,整团菌丝体就是一个单细胞,其中含有多个细胞核。这是低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有隔膜菌丝中有隔膜,被隔膜隔开的一段菌丝就是一个细胞,菌丝体由很多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有1个或多个细胞核。在隔膜上有1至多个小孔,使细胞之间的细胞质和营养物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高等真菌所具有的菌丝类型。
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更有效地摄取营养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许多霉菌的菌丝可以分化成一些特殊的形态和组织,这种特化的形态称为菌丝变态。
吸器。由专性寄生霉菌如锈菌、霜霉菌和白粉菌等产生的菌丝变态,它们是从菌丝上产生出来的旁枝,侵入细胞内分化成根状、指状、球状和佛手状等,用以吸收寄主细胞内的养料。
假根。根霉属霉菌的菌丝与营养基质接触处分化出的根状结构,有固着和吸收养料的功能。
菌网和菌环。某些捕食性霉菌的菌丝变态成环状或网状,用于捕捉其它小生物如线虫、草履虫等。
菌核。大量菌丝集聚成的紧密组织,是一种休眠体,可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其外层组织坚硬,颜色较深;内层疏松,大多呈白色。如药用的茯苓、麦角都是菌核。
子实体。是由大量气生菌丝体特化而成,子实体是指在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例如有三类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分别称为闭囊壳、子囊壳和子囊盘。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的无性孢子直接由生殖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常见的有节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霉菌的孢子具有小、轻、干、多,以及形态色泽各异、休眠期长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每个个体所产生的孢子数,经常是成千上万的,有时竟达几百亿、几千亿甚至更多。这些特点有助于霉菌在自然界中随处散播和繁殖。对人类的实践来说,孢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接种、扩大培养、菌种选育、保藏和鉴定等工作,对人类的不利之处则是易于造成污染、霉变和易于传播动植物的霉菌病害。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而长,因而霉菌的菌落较大,有的霉菌的菌丝蔓延,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2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
5. 闭囊壳形态图
考虑是白粉病。
随着油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油菜白粉病的危害日益严重,油菜白粉病是油菜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油菜的健康生长,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病原
十字花科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2、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茎,有白色粉斑产生,呈近圆形放射状,叶的两面生有菌丝体,展生后整个叶面铺满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轻者病变不明显,发病重的叶片褪绿黄化早枯。
3、发病因素
主要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该病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释放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致病害流行。时晴时雨,高温、高湿交替有利该病侵染和病情扩展,发病重。雨量少的干旱年份易发病。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一是选用新油8号、9号抗病品种。二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选择沃叶磷酸二氢钾,进行喷施。
(2)化学防治。针对不同品种的油菜科学选择药剂。有些油菜品种对铜制剂敏感,应严格控制药量
6. 闭囊壳结构图
闭是半包围结构。囊是上下结构。壳是上下结构。
7. 闭囊壳和子囊壳的区别
1::饲养场地管理
首先必须对养虫设施及养虫土进行消毒。培养箱或盒内先铺上1~2厘米的石子,再铺上15厘米厚的养虫土(养虫土的配料参考如下:河沙50%、园土20%、腐殖土20%、黄泥松土5%、切碎的植物茎叶10%、麸皮5%)。每千克养虫土中添加1克硫酸亚铁和少量硅酸盐溶液,混合均匀洒上水,使其含水量在40%~60%,调节土壤的pH在5.3~6.8范围内。
2:幼虫养殖管理
蝙蝠蛾幼虫的养殖过程中,应每20平方米安装2个40瓦的日光灯,每天照明6小时左右,以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样其生活史可相对缩短1~2年。一般控制温度在12℃~25℃,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为宜。蝙蝠蛾生活周期长达4年或4年以上,幼虫期长达3年以上,成虫期较短,约25~28天,个体生存期一般3~4天。
3:喂养的食物
可以用胡萝卜作为蝙蝠蛾幼虫的饲料,对胡萝卜进行消毒和饲喂检测,确保饲喂的胡萝卜对蝙蝠蛾幼虫无害,也可以用苹果喂养
4:成虫管理
将羽化的雌雄成虫放置于成虫笼中,成虫笼中还放置有模拟植物,以供成虫交配和落脚,保持湿度80%以上,并施以50-100Lux的微光促进成虫的活动和交配,成虫交配后产卵。
8. 闭囊壳里面是什么
"金花"是一种黄色颗粒状菌体,学名“冠突散囊菌”。一般存在于黑茶中的茯砖茶内,茯砖茶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发花”,金花普遍、茂盛、色泽鲜艳、呈金黄色,不含杂菌,是茯砖茶的重要品质要求。
金花茂盛与否是茯砖茶品质的体现。“金花”生长好的茶滋味醇和,经过在加上后期的转化,苦涩味逐渐褪去,更能去油腻,利消化。
“金花”,实质上是安化黑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通过特定工艺生长成的一种有着多种保健功能的益生菌,其产生的黄色闭囊壳似细小花斑,均匀地附着在茯砖茶中,俗称“金花”。
一、“发花”对茯砖茶品质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有研究表明,经过“发花”后的茯砖茶,其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咖啡碱、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咖啡碱下降10.85%,有利的降低了茯砖茶的苦涩味;茶多酚中的黄酮类下降51.52%;氨基酸降低了36.84%,氨基酸的下降、与糖类发生的反应和转化,是茯砖茶香气多变的重要原因。可溶性糖及水浸出物含量变化最小,分别只有5.9%和2.34%。
而“金花”的形成是大量微生物的产生,繁殖,氧化聚合的过程,而微生物繁殖和氧化聚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有效的减少了茯砖茶的粗涩味,增加了醇和的滋味,对改善茯茶的滋味品质取到了积极作用。
“金花”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由于“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存在,使得茯砖茶具有了不同于其他茶类的色、香、味,并且促消化、降脂减肥、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保健作用更为突出。
二、金花的五大作用
1、改善茶叶的品质。
冠突散囊菌利用从茶叶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进行自身代谢转化,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同时产生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等胞外酶,催化茶叶中物质的氧化、聚合、降解、转化,达到茯砖茶特有的色、香、味。
2、抗氧化作用。
冠突散囊菌吸收茯砖茶中的茶多酚后分泌生产了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3、抵制有害菌。
冠突散囊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不利于其他微生物存在的代谢产物,抵制有害菌的生长。
4、提高酶的活性。
冠突散囊菌能提高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同时可以抵制脂肪酶的活性。
5、调节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
虽然冠突散囊菌的成分尚未测知,但真菌壁所含的几丁质、几丁质聚糖是一类特殊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中的梭菌属XIVa簇形成,减轻高脂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