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牡丹的神话故事(牡丹来历的故事)
1. 牡丹来历的故事
八仙过海的故事由来: 八仙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见于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中。相传白云仙长有回于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邀请八仙及五圣共襄盛举。 回程时铁拐李建议不搭船而各自想办法,就是后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八仙过海、各凭本事的起源。
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用来比喻那些依靠自己的特别能力而创造奇迹的事。
2. 牡丹的民间故事
武则天曾降下圣旨,命万花同时开放,偏偏牡丹花不遵旨意。女皇一怒之下,将牡丹花贬到洛阳。从此牡丹花便在只在洛阳生长。牡丹盛名却流传千古,令无数人前往洛阳,一睹牡丹风采。
3. 牡丹的来历和故事
凤丹白牡丹属早开牡丹品种。因最初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一带而得名,著名的中药“丹皮”就是取凤丹的根皮制作而成的。
凤丹牡丹禀性独异,别具风姿,其花为单瓣型,花瓣2~3轮,10~15片,宽大平展,大多呈玉白色,间有粉红。花大叶翠,飘逸娇艳,香气袭人。明朝诗人潘韶有诗曰:“千红万紫吐芳香,羌独生成洁自身.似厌繁华存太真,甘抛富贵作清贫.琼葩到底羞色艳,国色原来不染尘.昨夜月明浑似水,只疑瑶岛集仙真”,形象描绘了洁白无瑕的凤丹白牡丹。每年,在洛阳,成片的凤丹白迎风绽放,独领风骚,蔚为壮观。
4. 牡丹来历的故事有哪些
牡丹鹦鹉只是商品名,名字没有什么来历和意思,更不是因为颜色艳丽看着像牡丹。
它的的学名是:Agapornis;牡丹鹦鹉又叫情侣鹦鹉,英文名是:Lovebird(爱情之鸟)这个英文名的由来很直观:因为他们常常一对对的站在树枝上,相互接吻和梳理羽毛。
5. 牡丹背后的故事
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6. 牡丹的历史典故
洛神牡丹指的是洛阳牡丹。中国是牡丹的故乡,洛阳又是中国牡丹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牡丹以花大色艳、富丽端庄名扬天下。她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极盛于宋。自隋唐以后,洛阳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苏盐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东曹州、广东韶关等地相继引种栽培,如今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洛阳牡丹已溶入了中国牡丹的花海之中,并且香飘海外。公元724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国;公元1656年荷兰开始引种;公元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培育出100多个园艺品种;美国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开始引进。
洛阳具有丰富的牡丹文化,它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已经绘画、刺绣等量大且内容丰富。由于人们对洛阳牡丹的至爱,千百年来流传的关于洛阳牡丹的种种神话故事和趣闻逸事更是家喻户晓。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建国后,洛阳考古发掘墓葬中发现的有关表现牡丹内容的珍贵文物,以及现存的古代建筑上的牡丹纹饰,是研究牡丹史、绘画史、建筑史、雕刻艺术史等不可多得的资料。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争奇斗妍,琳琅满目。洛阳牡丹文化的发展,推动着河洛地域周边牡丹文化的发展,为形成中国的牡丹文化奠定了基础。
洛阳文化艺术品也相得益彰。生产企业和民间艺人向“专、精、特、新”方向共同努力,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都有相应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地;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工艺品、饮品、用品等得到逐步开发,使牡丹文化艺术得到空前繁荣。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洛阳牡丹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众多的品种、宏大的生产规模、丰富的野生资源、高超的栽培技艺、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具有深邃内涵的牡丹文化,在国际园艺界及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
7. 牡丹来历的故事简介
因为洛阳盛产牡丹,又叫牡丹城。第一,是因为武则天的那个典故,让洛阳的牡丹有点与众不同;
第二,是因为洛阳的牡丹开的特别好,种类多而优;
第三,当然有政府的营销策略咯,弄了个牡丹花会,让洛阳的牡丹吸引更多的人。
8. 牡丹的历史故事
是杜鹃啼血吧。美丽的杜鹃花装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赋予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候蜀国国君望帝杜宇,被人暗杀而死,化成杜鹃鸟。杜鹃鸟啼声哀怨,不到吐血啼声不止。春暖花开时节,杜鹃鸟哀怨声声,火红的杜鹃花开的满山遍野,人们都说,火红的杜鹃花是杜鹃鸟吐血染红的,故有“杜鹃啼处血成花”,“鲜红滴滴映霞月,尽是冤禽血染成。”的诗句,最著名的咏作当为唐代诗人成彦雄的《咏杜鹃》: 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 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于是杜鹃花就成了悲伤与怀乡的代名词。古往今来,有多少善男信女以其凄婉的爱情演绎着杜鹃啼血的故事,杜鹃花已成为忠贞爱情的信物和见证。
9. 牡丹的由来及故事
在2004年于云南玉溪举行的全国第14届兰花博览会上,一株来自于四川的春剑奇花新品艳压群芳,一举夺得了全场总冠军,并由此一鸣惊人,市场价一下上升了几百倍,每苗达到了40万元之巨,一盆多苗的植株,足可以换回一辆中高档的奥迪轿车,故此拥有者为了使其名声显赫,用了‘奥迪牡丹王’之名来命名这盆牡丹瓣的奇花品种,而且一时被传媒广为报道,给热炒的兰市加温加热。
10. 牡丹来历的故事20字
菏泽 (邮编:274000)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接壤,位于北纬34°39〃--35°53〃,东经114° 48′--116°24′。辖牡丹区、开发区、郓城、鄄城、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巨野、东明八县二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人口887.6万,面积12239平方公里。 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称"天下之中"(史记)。相传尧、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在这一地区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农学家氾胜之、经济学家刘晏、文学家温子升等大批圣贤,都出生在这里,商汤时期的三朝元老伊尹、“商界鼻祖”范蠡经商、刘邦登基称帝、曹操成就霸业、黄巢起义、宋江聚义等都发生在菏泽。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是我国著名的牡丹城、书画之乡、戏曲之乡和武术之乡。被称为“三乡一城”。“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遗址在菏泽市定陶县东北,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与济水相接。《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猪。”唐时更名龙池、九卿陂。后来济水断流,菏水又为黄河泛道,菏泽遂被黄河泥沙所淤平。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菏泽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区)或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 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曾置有三国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顾国、黎国(今境鄄城与郓城之间)。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其境分属曹国(都定陶)、郜国、须句国、鲁国、卫国、宋国的辖地。 春秋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为齐、楚、魏所辖。至战国末期,为齐、魏两国分领。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北部属砀郡(治砀山县)。西汉至隋近600年间又数度变迁。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 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唐代(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东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南部属宋州(治睢阳)。元代(1271~1368年),属中书省。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司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辖一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市。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四道增为11道制,于今菏泽市区置曹濮道(治菏泽)。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第二区治菏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并入濮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成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未变。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1941年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 冀鲁豫第十一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 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和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三专区,十专区改为五专区。1948年9 月全境解放。1949年3 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撤销湖西专区,其所辖县分别 归菏泽、济宁两专区。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2000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菏泽地区为菏泽市(地级),原菏泽市(县级)更名为牡丹区。 2008年12月,全市下辖8县1区,158处乡镇,行政村、居委会6106个,自然村1347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