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盆景展会(中国盆景艺术展)
1. 中国盆景艺术展
时间:2021年6月26日至10月30日
诞生于南京及其周边的雨花石文化,已经有5000-6000年的历史,被誉为“天赐国宝”的雨花石在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南京市博物馆与“雨花缘”文创工作室联袂推出该展,展览精选众多红色题材的雨花石。
2、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
地点:六朝博物馆
时间:即日起至7月底
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诞生了风格鲜明的建筑和器物。“东吴名将 江表虎臣——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展”展品,展出了陶器、瓷器、金银器等,六朝的繁华和精彩凝结在方寸艺术中,展览中的金银器蕴含着独特的艺术神韵,反映了六朝人的审美,也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3、wish—段革新沉浸式当代艺术项目
地点:南京大报恩寺·报恩文化艺术馆
时间:2021/05/01-07/31
梦想、成长、爱是段革新所关心的课题,她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个看上去可爱又忧郁,勇敢又安静的小女孩的形象,她就是布达,布达就像是画家的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现,通过她,画家与观众构建起内心的对话与互动。在《Wish》艺术展里,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联合大段老师,从爱的治愈系角度出发,找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温情与对话。
4、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一年当中展览有不少,有常设展览江苏古代文明展、南京博物院藏佛像展、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等,还有2021年最新开幕的展览,如日月烟霞纳一盆——清代宫廷盆景器珍赏、妙手文心——南京博物院藏竹木牙角珍品特展等,
2. 第五届中国风盆景展
一、选择盆土
用30-40厘米的瓦盆种植五味子,五味子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弱碱性、中性、弱酸性土壤皆能正常生长,然而五味子耐旱性较弱,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因此盆景栽培建议用偏弱酸性的腐殖土混合沙土进行栽培,盆底加入饼肥骨粉各5克。
五味子盆景怎么养
二、栽培
每盆栽一株,一般栽长有3-4个分枝、高度为60-100厘米的二三年生苗,栽后浇定根水,栽时宜带土球,保证尽快缓苗成活。
五味子盆景怎么养
三、肥水管理
生长期间,每隔10-15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一次,开花前、花后及果实膨大期,各追施1%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液或10%人畜粪尿。生长期每3-5天要浇一次水,夏天烈日高温,1-2天要浇水一次。
四、田间管理
1、春季发芽后要搭架立支柱,并及时绑缚向上生长。如果雄株不足,要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冬季休眠期,要剪去病虫枯枝,细弱枝、密生枝,对结过果的枝条,适当短截回缩,生长期间还可摘心增加分枝,以增加结果数量。
2、黄叶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而且还是新叶,可用黄叶灵兑水稀释250倍后喷雾,间隔半个月喷雾一次,效果极好,另外还可以和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搭配一起使用。白粉病也是五味子常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在6月时,还会和黑斑病一起发作,发病时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病斑,到了病情后期病斑出出现白色的小颗粒状物,可用石硫合剂或粉锈宁、甲基托布津喷洒防治。
3、如果病情较严重,可用粉锈灵搭配代森锰锌混合防治,根据植株大小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调制浓度。5-7月份,易发生叶枯病,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防治。如发生卷叶虫,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
3. 盆景艺术展览
盆景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之一,于唐代由中国传到日本,并由日本传到欧美各国。近十年来,中国盆景得到我国与欧美等地人士的爱戴,每年都举行不少盆景展览。盆景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各地表现手法和风格都不同,各方地理环境不同,因此选择树种各异,但其中很多树种各派都有采用,造型手法则有所不同。
4. 第十一届中国盆景展
2021深圳簕杜鹃花展预计于2021年11月至12月 以“千园生态 万象生活”为主题,在莲花山公园举办
为丰富花展活动内容和展览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花展现面向全国开展簕杜鹃花展摄影作品征集、簕杜鹃花展盆景(盆栽)作品征集,届时将从参赛的作品中分别优选65件摄影作品以及30组盆景(盆栽)作品,在2021深圳簕杜鹃花展期间展出。期待你的参与,快Show出你的作品吧。
5. 中国第一届盆景展
2021百花潭公园盆景展时间是9月29日-10月7日。
“爱成都迎大运——2021专类精品盆景展”在百花潭公园开展。据悉,本次展览为期9天,将持续至10月7日,免费向市民开放。展览期间,100余件金弹子精品盆景作品“争奇斗艳”,为广大市民呈现盆景艺术的视觉盛宴。
参展作品以正值挂果期的四川传统盆景制作材料金弹子为主题,采用川派盆景特色制作手法,将川派盆景“古朴秀雅”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6. 中国首届盆景大师展
李兆生。
《翰墨缘》是李兆生弘仁宗风的第一部巨著,又名中华笔砚衡真。“究其书中的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是李兆生先生仅以笔墨为工,欲与天下有情架着心灵上的桥梁。《翰墨缘》这本书通过书法,向读者畅说书法间架、血脉、神气,乃至双管齐下之绝学等知识,同时详细叙说了以丹力、禅法和剑道入书等内容,显示了我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7. 中国盆景展获奖作品简介
三春柳也称柽柳,是河南中州盆景的主要树种之一。在全国盆景界,郑州的三春柳盆景有着广泛的影响,曾屡次在各种盆景展中获奖。其造型大致可分为垂柳型、仿松树型、自然型三大类,每种类型又有不同的款式,是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盆景树种之一。
8. 第十二届中国盆景展在哪举办
中国南方地区12月底,可以盆栽郁金香。盆栽种球的球径至少为4厘米以上,即周长12厘米以上,选择饱满健壮的大球,才能保证开花。若种球已经,经过4~5℃低温处理,需立即播种,60~70天可开花。
盆栽在12月~翌年2月:严寒季节可用泡沫塑料等,将花盆包住,放室外背风向阳处,5℃以上根系可生长。盆土不干不得浇。3月至4月:3月出芽。15~18℃为茎叶生长旺盛期,要放在阳光下养护。可用温水喷洒叶面1~2次。花蕾出现后,可增加空气湿度。4月至5月可开花
种植郁金香多是在秋季进行,大概时间为10月下旬-12月之间,具体时间要随时调整。只要不是太特别冷的天气进行就好,不然它就回去不发根。要是大棚种植的话,则要在12月的时候进行。种植的时候要先备好盆土,把种球放在多菌灵中消毒,之后将其种植到盆中浇透水就行。
一、种植时间
通常,种植郁金香都是在秋季,大概的时间为10月下旬到12月之间。具体的时间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进行,不可以在太冷的天气种植,不然的话就会影响其发根的。一般情况下,若是在大棚里面种植,时间则可以选在12月份的上旬,这样就可以迎合元旦和春节等节日了。
二、种植方法
1、准备盆土:在开始种植前,需要先把花盆和土壤准备好。花盆的直径不能太小,差不多在20cm左右就行。土壤应该使用透气性好的,还要在土中添加些翠姆微生物菌剂。若想要自己配土的,可以把腐叶土、沙土和基肥按照6:3:1的比例来配制。
2、消毒种球:种球在种植前是一定要消毒的,可以使用多菌灵溶液,把它放置到消毒液中差不多半小时就行。
3、进行种植:种植方法很简单,把种球放在花盆中央的位置,不要种植的太深,差不多是种球1.5倍就行。之后要慢慢的填土,并将四周的土轻轻按压下,让种球固定起来就行。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种球受到破损。
4、种植养护:种植后要为它浇透水,因为土壤太干的话,种球是很难发芽的。在出芽之后,差不多要每隔10天就给它施一次翠姆磷酸二氢钾肥。
9. 中国盆景艺术园
何谓“文人树”,(“文人树”见诸于盆景相关刊物,似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仅仅为“瘦高型”的单一符号所取代),于是乎对“文人树”未曾深究,更无力于该概念定义的圆说,想当然缘系于文人画,又何必径渭分明,约定俗成便是,可天性使然,持思考探源而不截流的学习态度总不至于有错吧,故成一管之见,抛砖引玉,请教方家。
放眼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文学艺术博大精深,古典精神,如梦如幻。然而,在这块深厚广裹的“版图”中,没有“文人书’,、“文人诗”、“文人词”、“文人曲”、“文人舞”的标识,唯独“文人画”堂而皇之地作为中国绘画的术语名词独占一隅,得以在艺术史论及其相关著述中频频亮相,至今不竭,可见其很不一般,非同寻常,在艺术史上无疑有着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影响力,其折射出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及历史意义远远超出“文人画”本身。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但士大夫绘画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以此区别于院体画(宫廷绘画)和民间画。其提起于唐,渐进于宋,确立于元,张扬于明清,进而精进分化于现代,融会于当今(新文人画),每个时期的发展进程各有侧重,互不替代,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面世,可总体而言存在着诸多共性特点:
一是内容上注重文学趣味,画中有诗,托物言志;
二是讲究线条墨韵的审美意识,书法入画,重写意,轻写实,重神似,轻形似,以形写神,强调“法心源”,相对放松“师造化”,即着眼于物象内在之真实,而不满足停留于其外表的抄录;
三是作品风格标榜“书卷气”,(士气”,拼弃“霸气”、“大气”。无论尺幅,还是巨制,无论山岩重叠,还是幽庭秀木,也无论清新雅逸,还是古朴雄浑,无不传达出闲适宁静、趣远清心的心境、意趣和充满灵动与个性;
四是创作态度主张游戏三味(亦称“墨戏”),寄情其中,抒发灵J性,借以避世人扰攘和社会现实,以表现民族感和隐含对腐朽政治的无奈与愤意;
五是多写山水和花鸟,兼作人物(含道释鬼怪);
六是画面构成,带有“综合艺术”意味,诗书画印结合,它们或平衡布局,或弥补散漫,或增加气氛,或强化变换,深刻而灵活地加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因素。
文人画面世以来,久盛不衰,名家辈出,在中国绘画方面相对占主导地位,穿越历史时空,传承着华夏文明,含蕴古典精神及有着独特审美意象,王维、米莆、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乃至近代吴昌硕、现代齐白石以及当今新文人画家,无不是持有澄静、空明的心境,怀着文人所特有的。人文情怀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来驾驭他们精湛的笔墨语言,通过心灵的扁舟来传达一种对宇宙的和谐领悟,以之构筑精神的家园。在艺术实践中,他们力求摆脱既成的“格法”程式,重在创造新颖独特的审美意趣,不拘形似,在艺术表现上超越规矩法度,摆脱既成的娴熟蹊径,不落案臼,不拘格法,明人董其昌的“绝古甜熟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矣,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这些都说明在艺术表现上掘落“格法”,摆脱畦径及创作主体方面的目光意识,实际上是避免在画法、意象上的平庸,创造出新奇独特、富有个性的审美效果。
话说回来,盆景伴随着两个文明的建设进程,盆景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艺事活动此起彼伏,产业化的倡导更是使盆景作为家居绿化、美化环境的重要内容进入千家万户。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似乎亦看腻了那种“商品化生产”所带来的作坊式的“打模复制品”的泛滥,加之时下喧腾的功利色彩、浮躁心态,于是一些有志探求盆艺的盆景艺术家及其爱好者们都试图开辟另一片天地,打造新的形式意象,取向于盆景文化艺术价值的追求,“文人树”的提起言说吻合这种意识和心绪,对我国盆景艺术的研究探讨,促进盆景文化的形成无疑值得赞许,对此,我们没有理由不给予关注。但是,一个命题的提出,一场学术的研讨不能空穴来风,也不可断源截流,浮光掠影,随意地将某种类式(瘦高型)框定为“文人树”的形态,表征文人精神,以“唯一”的表象符号取代概念,不能不说有失偏颇,须知,“快餐式”的吞咽虽省时节俭,但不利于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水之源、木之本,与生命行程的长短息息相关。
是的,文人孤高、潇洒,然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通常也默默地肩负不算少的沉重与无奈,孤寂和淡淡的伤哀,不能“兼济天下”,只好“独善其身”。然而拉开这些表象的帷幕,令我们感怀的是他们以博大的胸怀追寻那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触摸人与自然和谐共振的人文情怀。于是在雪白的宣纸上浅唱低吟或磅礴放歌,活生生地包孕了文人画家整个心灵的律动和精神的排遣。这么丰富而深邃的精神内涵,慧心领悟尚都不及,岂能以单一的“瘦高型”所容纳,若是,那么贺淦荪先生的《秋思》、潘仲连先生的《刘松年笔意》、赵庆泉先生的《烟波图》、胡乐国先生的《向天涯》乃至张夷先生的“砚石盆景”系列肯定非“文人树”或“文人盆景”的范畴了!若此,笔者怀疑“文人树”的倡导有何意义与价值,“文人树”能成为中国盆景艺术主流吗?
再者,以“标准化”的形态模式匡定“文人树”,这“清规戒律”的本身就与“文人画家”或“文人”不拘法格的叛逆意识相悖。何况,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其年龄、经历、修养、文化、性格、气质不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不一,由此存在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I哈I哈表现为丰富的艺术形式,才存在着不同艺术家笔下不同的自然景色和形式意象,不然何以同样的画材在诸文人的笔下或同一个画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互不相同的意象,作个试验,盆景亦然。然而,站在同一个高度的艺术家其不同形态的作品中所蕴藉的格调、内涵则是相对一致的。
如此说来,文人盆景将如何界定呢?笔者以为,作为概念,无需咬文嚼字,任其“虚拟”,约定俗成,因今非昔比,时代不一样,我们总不能套用“文人画”概念吧。作为表征形态,更无需定位,任其自流吧,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是金子,定位就意味着排他,即是表征,便是抽象,其非单干、双干、丛林可以以数量分;也非云片、方拐、风吹式可以形态划分,更非水旱盆景、树桩盆景等相对可以从材料组合等综合因素区别,且科学研究尚都存在“边缘”,况乎艺术,其相互间的交融渗透以及“另类艺术”的提出即是交叉性质和模糊概念。比如,你可以说文人画讲究诗意,文学趣味,但你不能否定非文人画没有诗意,问题在于“诗意”对前者而言系依附,而后者则是自觉性所显现的特质,谓之“有我之境”。苏本一先生指出,文人树应有的形象理念是“简洁、明快、健康、脱俗”,此前三者应也是其他盆景的共性,外在的表象,通过学习,实践是可以达到的,而“脱俗”则需要岁月的磨合,灵魂的浸润,精神的放养,品行的操守,就如同法则是可以强学,而智慧感悟只能依乎心灵。
如此这般,非故弄玄虚,更非托词,只是觉得“文人树”或“文人盆景”需些时日。境由心造,艺如其人,除了意象,还有内涵、寓意,都端赖于我们大家共同探讨、领悟、交流、修行、演练、前行,任何以“科学定理”或“数学公式”的方式规范艺术不仅简单了些,而且有V}I-读之嫌,倘若传统精髓如此容易通晓定格,那么,艺术还有什么凝重感可言。还应该提到的是,随着社会变革发展的进程,人们的意识形态审美趣味、观念理想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崇尚古典精神,在对文人精神操守的同时,要以达观的心态,以博大的人文胸怀,善待生活的每一天,用自身的学养来寻绎、挖掘、解构、重新组合,寻觅文人画内在的精神轨迹,倡导树立盆景文化品味大框架意识,而不是类式形态的框定。同时,结合盆景材料特质、技艺手段、造型法则,创造性地追求表现一种清逸、素雅、澄静的新文人田园牧歌景式和坦然直面豁达超脱品格的韵律与格调,兴许,“文人树”或“文人盆景”的走向能渐入佳境,兴许,如同贺淦荪先生所希望的“中国盆景将真正步入艺术的殿堂”。
10. 中国盆景展览
盆池这是目前史料中保存最早的称谓。此名初见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盆池》绝句组诗。所谓盆池,就是在庭院里掘地为坑,埋盆蓄水作池,或植荷花,游锦鳞,因时因地而异。
继韩愈的《盆池》诗之后,唐人浩虚舟、秦韬玉、皮日休、王建、杜牧,宋人苏东坡、杨万里,元人丁鹤年,明人文征明等均有咏盆池的诗作;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也有关于盆他的记载。
盆山盆山犹如假山,盆中敷置河石,营构高山名水,以供玩赏。
盆山一名较早见之于苏轼的《端午遍游诸寺》诗:“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次见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菖蒲》诗:“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